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28篇 |
地质学 | 106篇 |
海洋学 | 108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福建九龙江口入海泥沙的扩散和河口湾的现代沉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阐述了40年来九龙江入海泥沙量增加了两倍,入海泥沙在海门岛—鸡屿一带的浅滩区,其年平均淤积8—10cm,一次洪水流域搬来悬浮泥沙,使河口湾新淤积层厚2—3cm.并指出、进入河口湾的三条汉河各有独立的扇形粗粒冲积浅滩;悬移质的粉砂、粘土粒扩散至鼓浪屿以南海域;构成三角洲沉积主体的河口浅滩区的沉积速度由入海泥沙倍增而相应地加快进行. 相似文献
132.
水库淤积形态是影响库容分布、水库排沙的一项重要因素。小浪底水库近坝段淤积泥沙粒径极细,具有流动性,针对其细颗粒泥沙淤积特点,揭示了水库细颗粒淤积物的流变特性与流型特征;通过引入水、淤积物、床面之间的界面受力分析,构建了细颗粒淤积物失稳流动描述模式,并与水沙输移模型相耦合,建立了考虑细颗粒淤积物流动特性的水库淤积形态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细颗粒淤积物为宾汉型流体,淤积平衡坡降较小,当其密度大于1.25 g/cm3后,流动性快速减弱;考虑细颗粒淤积物流动特征的水库淤积形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水库淤积形态形成机理及其对水沙调控的响应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3.
支流作为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河口泥沙大幅淤积会影响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选取多沙河流水库黄河小浪底库区畛水、石井两支流作为典型实例,在对1999-2015年汛后水库的来水来沙、水库调度、库区干支流淤积量与形态分析基础上,研究干支流淤积形态的变化,重点研究支流口门拦门沙坎抬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支流的分流及淤积与入库流量、含沙量及库区的淤积形态有关.入库流量越大,支流分流比小,支流淤积规模小;入库含沙量越大,支流分沙比越大,支流淤积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134.
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预测汾河水库淤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汾河水库降水、来水及淤积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灰色模型,并对汾河水库的淤积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汾河水库在未来10 a内淤积量将进一步减少,表明第一期水保措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汾河水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6.
试论南四湖的淤积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四湖,又称微山湖,从出现到今天,已经有了700余年的历史。它已进入了老年期,如不加以治理,则有消亡的可能,促使它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淤积。南四湖从出现到现在已经淤积了2—6米深。其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决定的,必须清挖湖盆,加大泄洪口,继续治理河道,以减缓淤垫,否则何以谈及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7.
长江口南支河床质的运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口南支河床不同地貌单元上河床质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室内环形水槽试验和现场资料分析、验证,得出不同河床质的运动规律,然后在分析各家泥砂运动公式的基础上,得出适合于长江口南支河床质的运动表达式。 相似文献
138.
杭州湾北岸深槽形成及演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在论述杭州湾水、炒运动和冲淤变化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北岸深槽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及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39.
近年来示踪技术作为研究水动力和泥沙冲淤规律的工具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示踪技术比传统的水文观测方法方便、准确。传统研究方法往往只能进行定点或走航采样监测,而示踪技术则能准确判定某一区域泥沙或水流的具体运动过程和最终运动结果,甚至给出定量的结论,从而为数学模型参数的确定提供有效的依据。Pujol使用3H监测西班牙Ebro河的横向扩散速率[1],Albert在Ebo河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水 相似文献
140.
东营港内航道淤积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在对该港内航道淤积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 ,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