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236篇
海洋学   462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通过对东海海—气界面二氧化碳(CO2)交换有关研究的总结,剖析了东海表层海水CO2分压(pCO2)的区域分布特征,探讨了海—气界面CO2通量(FCO2)的季节变化规律,诠释了影响海—气界面CO2转移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东海表层海水pCO2的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将其分为冬季、夏季、过渡季节(春季、秋季)3个时段.冬季西部近岸海域由于水体垂直交换强烈,造成表层水体pCO2较高,而中、东部陆架海域由于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得pCO2较低.夏季近岸河口海域由于陆源输入的影响导致pCO2较高,中、东部陆架海域受温跃层、长江冲淡水、浮游植物的综合作用pCO2较低.春季、秋季为过渡时段,表层海水pCO2分布变化剧烈,受控因素较为复杂.东海全年表现为大气CO2的净汇,其中冬、春、夏为碳汇,其海—气界面FCO2分别为(-6.68±6.93),(-4.94±0.80),(-3.67±1.09)mmol/(m2·d).秋季表现为碳源,通量约为(1.50±8.37)mmoL/(m2·d).东海全年平均通量约为-3.16 mmol/(m2·d),共可吸收CO2约为6.92×106 t C/a.不同季节海—气界面FCO2的年际变化凸显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近海富营养化加剧,三峡工程的运行都可能是造成东海冬季碳汇量减少、秋季碳源/汇格局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82.
岩溶表层带水生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旨在介绍岩溶表层带水生生态研究中微小甲壳类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国内还少有涉及。岩溶表层带不仅仅是岩溶地下含水层的一个重要组成,而且是岩溶发育的活跃地带,同时也是大量地下生物生存的栖息地。目前,岩溶表层带内甲壳类主要采自洞穴滴水,残留的滴水水洼以及裂隙中的水体。这些甲壳类主要是桡足类,也有其他甲壳类,如端足目和介形虫,它们主要为暗层生物(stygobiont),也包括一些陆生物种。以斯洛文尼亚为例,在所调查的洞穴中平均每个洞穴有近9个暗层桡足类物种,为了适应表层带特殊的地质环境,这些物种在形体上存在适当的进化。表层带的众多地质因子如顶板厚度、栖息地的连通性、及栖息地的大小等,以及水文因子包括水文动态特征、水化学特征等,都对这些物种的组成与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虽然岩溶表层带及其水生动物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已逐步得到了许多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认可,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答,譬如邻近群落间差异性,以及桡足类对非饱和带水流指示作用等。   相似文献   
383.
通过线性回归合成3颗卫星的遥感反射率,得到2006年7月27日—2006年8月8日期间有效数据量较多且时间连续的遥感反射率资料,并据此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近岸水舌向外海的扩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存在一次明显的扩展过程,水舌的遥感反射率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降低,水舌主要沿纬度方向扩展,而在南、北方向摆动范围不大。该扩展过程分为伸展和消退两个阶段, 7月27日—8月2日期间,水舌逐天向东伸展,最远处到达124.4°E附近;在向东伸展途中,水舌宽度逐渐变窄但变化幅度较小;水舌内部遥感反射率的不同等值线均向东伸展,但向东伸展的程度不同,水舌边界的伸展速度变化较大(17.6~33.4 km/d),平均为每天24.5 km。从8月3日起水舌开始消退,至8月8日已完全消失;在消退过程中,水舌的范围缩小,遥感反射率下降,水舌轴线方向基本保持不变。结合相关资料对该过程的生消机理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在水舌扩展过程中,潮流的主要作用是阻碍沿岸水沿岸线方向运动,持续而强劲的南风对水舌的产生和伸展起重要作用,而东风则促使水舌消退。  相似文献   
384.
调查东莞内陆自然水域1982-1984和2005-2010年的鱼类资源。结果显示,1982-1984年,有鱼类151种,分隶17目44科,其中洄游性鱼类8种,河口性鱼类47种。纯淡水鱼类中,鲤形目67种,鲇形目14种,组成东莞纯淡水鱼类的主体,约占84.4%;河口鱼类中,鲈形目26种,与鲱、鲻形目组成东莞沿岸、三角洲水网咸淡水鱼类的主体,约占76.7%。鲤形目、鲈形目和鲇形目组成东莞内陆自然水域原生态鱼类的主体,约占鱼类总数的80.1%。2005-2010年的复查结果,仅存鱼类107种,分隶18目40科,其中原土著鱼类96种,隶属15目34科。近30年间,有2目10科56种土著鱼类消失,减少37.1%,生物多样性下降;外来入侵鱼类增多3目6科11种,从原先占有比例的2.6%增至14%。分析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鱼类资源变动原因,探讨鱼类资源的利用、增殖和保护。  相似文献   
385.
周云昕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淡水渔业专业,是深圳市最早一批学习潜水的学员之一。2002年,她与海洋馆潜水员们共同倡议成立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协会于2005年正式成立至今,是我国第一家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环保公益组织。周云昕还是我国最早研究实践海豚康复治疗脑瘫儿童患者的专家,并在小梅沙海洋水族馆开设了海豚康复治疗中心,免费为患儿治疗,在全国引起轰动。2010年9月CCTV10曾以"海的女儿"为专题对她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8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战略部署,充分说明海洋已经成为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意志和执政方略的重要领域,这是我们党对近代中国因重陆轻海而致衰败的沉痛经验的深入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海洋的科  相似文献   
387.
《地理教学》2008,(1):F0003-F0003
曾多次跨越地球南北两极的科考者、中国南极测绘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日前向媒体透露,未来数年内,南极科考研究将主要围绕四大待解之谜。 1.冰封千万年的淡水湖泊中是否生有独特的生物物种?  相似文献   
388.
张雷  朱鹏 《地理译报》2008,27(1):1-8
城市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淡水是城镇化发育的生命之源。根据生态系统法则的演绎,城镇发育的淡水资源消费或使用是通过直接、间接和诱发三种方式来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城镇发育的淡水资源消费或使用是按照直接〈间接〈诱发的格局排列,从而构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完全相佐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特征。在这种倒"金字塔"型消费或使用结构的作用下,现代城镇发育的淡水资源基础不仅在于城镇所在区域,而且也在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  相似文献   
389.
淡水文石珍珠可溶性有机质对CaCO3结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诸暨淡水文石珍珠为实验原料,提取文石珍珠中的两种基质蛋白--酸可溶蛋白(ASM)和水可溶有蛋白(WSM),并分别将其制备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基质蛋白溶液.利用上述两种不同浓度的可溶性有机基质溶液采用扩散法开展了碳酸钙的体外模拟矿化实验,探讨两种可溶性有机质的浓度在控制CaCO3结晶方面的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等方法对体外模拟矿化结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酸可溶蛋白对碳酸钙晶体的形貌和尺寸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而对晶型无影响,不同浓度的酸可溶蛋白对碳酸钙晶体形貌影响差别不大,对尺寸的影响略有不同;水可溶蛋白对碳酸钙晶体的晶型、形貌及尺寸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浓度的水可溶蛋白对碳酸钙晶体的形貌和尺寸影响较大,对晶型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90.
彭峰  唐梅  刘昱恒 《海洋科学》2013,37(9):77-81
基于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对长江沉积物进行淡水和海水环境下沉积物搬运过程碳释放通量实验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实验初期, 淡水和海水均为大气CO2的源, 但淡水CO2释放通量略高于海水;淡水、海水两种环境下, CH4释放通量均较小, 为弱释放-弱吸收过程。对两种环境下碳通量对比研究发现,Eh 值可能是造成淡水和海水环境下CO2通量差别的主要原因, 而pH 值可能对CO2通量差别的影响较小。两种环境下温室气体通量差别的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模拟对比试验, 旨在为系统地认识长江流域水库的温室效应与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为我国清洁水电能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