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定量降水预报是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中最具挑战的部分,目前存在需要长时间序列的训练样本、大多基于单模式订正及局地偏差特征反应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相似网格点的多源定量降水预报融合算法以解决上述问题.该算法融合多家模式6小时降水预报产品生成预报产品.该融合算法可分为模式偏差订正、动态权重融合和削空后处理三步.其中模式偏差...  相似文献   
182.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与TMPA V7降水资料,对2010~2019年移动型和源地生消型两类西南涡的时空分布、移动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源地生消型和移动型西南涡年均分别为69和20例,移动型西南涡的主要源地为四川盆地,源地生消型西南涡的主要源地为九龙和四川盆地;两类西南涡均为春夏多、秋冬少,但移动型西南涡的...  相似文献   
183.
为使防波堤同时具有良好的掩护效果和水体交换能力,提出了两种带有透浪通道的新型直立式防波堤。基于Fluent求解器建立了三维数值波浪水槽,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水槽求解波浪与透空堤作用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两种防波堤在规则波作用下的透浪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透射系数K_t与透空率呈正线性相关,且可通过调整透浪通道间距,使相同透空率下K_t降低20%~30%。对同一结构,K_t随相对波长的增大而显著增大,但受相对波高的影响较小。在透空率大于0.16后,异型沉箱防波堤的消浪性能明显优于错位沉箱。基于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以上两种透空堤波浪透射系数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4.
使用船载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葵花八号云图资料,对2022年3月11—14日发生于长江口的持续性浓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预报的实用性方法。结果表明:本次浓雾过程包含辐射雾和锋面平流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雾区在锋面的前后部都相继出现,且锋面移动往往影响着雾的移动。在雾的生消和维持过程中,气温和相对湿度通常呈负相关,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呈正相关,当温度露点差大于3℃时,长江口也会有雾生成,但能见度不低于3 km。雾生时段通常盛行偏南风和偏北风,偏西风和西北风则会导致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不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可见光云图上雾的特征明显,颜色纹理均匀,边界清晰整齐,外围无丝状或纤维状云系扩散,而红外云图上对应处是一片灰暗区,只有边界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185.
张雅晨  刘洋  刘财  武尚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3):1181-1192
地震数据本质上是时变的,不仅有效同相轴表现出确定性信号的时变特征,而且复杂地表和构造条件以及深部探测环境总是引入时变的非平稳随机噪声.标准的频率-空间域预测滤波只适合压制平面波信号假设下的平稳随机噪声,而处理非平稳地震随机噪声时,需要将数据体分割为小窗口进行分析,但效果不够理想,而传统非预测类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往往适应性不高,因此开发能够保护地震信号时变特征的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压缩感知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的采样理论,通过开发信号的稀疏特性,已经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数据插值以及噪声压制中得到了应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压缩感知理论框架下的地震随机噪声压制问题,建立了阈值消噪的数学反演目标函数;针对时变有效信息具有的可压缩性,利用有限差分算法求解炮检距连续方程,构建有限差分炮检距连续预测算子(FDOC),在seislet变换框架下,提出一种新的快速稀疏变换域———FDOC-seislet变换,实现地震数据的高度稀疏表征;结合非平稳随机噪声不可压缩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整形迭代消噪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广义的迭代收缩阈值(IST)算法,在无法计算稀疏变换伴随算子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对强噪声环境中的时变有效信息进行有效恢复.通过对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验证了FDOC-seislet稀疏变换域随机噪声迭代压制方法能够在保护复杂构造地震波信息的前提下,有效地衰减原始数据中的强振幅随机噪声干扰.  相似文献   
186.
合理的刚度和潜深设计可以使升沉水平板获得优异的消浪性能。基于考虑流体黏性的二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以高阶紧致插值CIP(constrained interpolation profile)方法求解方程对流项,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方法重构自由液面,构建二维数值波浪水槽。采用试验数据验证模型后,研究孤立波与升沉水平板相互作用,分析相对刚度K*、相对潜深d/h、相对波高H/h对于升沉板的消浪性能和运动响应的影响,揭示升沉板对孤立波的消浪机理。研究表明:在孤立波通过时,升沉板会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运动,随后非线性自由振动,板下方水体近似均匀流动,且水流的垂向流动与板的垂荡方向一致;升沉板主要通过不对称涡旋脱落、浅水变形、波浪反射与辐射波转化等方式消耗孤立波能量;一定条件下,采用最优相对刚度K*=4.0和最优相对潜深d/h=0.52可以取得良好的消浪效果,此时透射系数最小,同时升沉板的运动响应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7.
浮式防波堤与振荡浮子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集成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波浪能开发利用方式,基于方箱式浮式防波堤—波浪能转换集成系统和幕帘式防波堤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型方箱—垂直挡浪板式浮式防波堤—波浪能转换集成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对该集成系统的水动力特性和能量输出特性进行研究。模型基于N-S方程,采用紧致插值曲线(CIP)方法结合浸没边界法(IBM)求解。运用数值模型探究在一定波浪条件下,动力输出系统(PTO)阻尼力的大小以及挡浪板对集成系统的水动力特性和能量转换特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集成系统的俘获宽度比随PTO阻尼力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阻尼力F_(PTO)=150 N时达到最大;相对于方箱型集成系统,增设0.1 m挡浪板后可使其最大俘获宽度比η_e提高33%左右;此外,集成系统的俘获宽度比随挡浪板长度增加而增大,增长趋势逐渐变缓,在挡浪板长度S_p=0.5 m时达到最大,此时俘获宽度比η_e=0.563 1。  相似文献   
188.
以往是用高层建筑防屈曲支撑的混凝土减震加固方法,以加固震后体育场混凝土结构的防屈曲支撑力为重点,存在的问题是未考虑结构不同部位节点的防屈曲消能减震支撑性能,加固效果差,需要深入研究混凝土结构建筑加固措施,提高震后体育场修复质量。研究采用基于性能和需求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合理布置混凝土的消能支撑结构,在混凝土结构中底层节点设置防屈曲消能减震支撑,其他节点设置黏滞阻尼器,获取最佳阻尼器设置方案,提高结构减震加固效果。仿真实验说明,EL-Centro(NS)地震波和Newhall地震波情况下,所研究方法设计的消能减震新结构平均顶点侧移值分别比原结构小62 mm和110 mm;在不同震级的情况下,节点间位移角新结构小于原结构,说明该方法设计的体育场修复中混凝土结构减震稳定性强,是一种有效的减震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89.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所产生的非结构化文本大多与地理位置相关联,因此,地理信息检索(GIR)成为当前GIS和IR领域研究的热点。文本地理编码是建立文本与地理位置坐标对应关系的过程,是实现GIR的基础。本文对文本地理编码涉及的地理实体识别、地理实体消歧、文本位置聚焦、区域语言建模等关键技术进行分类总结,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工作和面临的挑战,为文本地理编码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0.
脉冲星信号在星际空间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星际介质的存在造成观测到的脉冲星信号发生色散,因此需要对接收的脉冲星信号进行消色散,以获得原始的脉冲星信号。目前,消色散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相干消色散和非相干消色散。相对来说相干消色散效果彻底,算法较简单,而且能保留原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不过计算量较大,但是现在快速进步的计算机技术已经使计算量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精确了解两种消色散方法的区别,利用相关系数的方法定量地比较了相干消色散、非相干消色散两种方法的效果:在一定的频率值之下,前者得到消色散效果优于后者。同时确定两种消色散方法在效果相同时的观测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