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68篇 |
免费 | 1233篇 |
国内免费 | 7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33篇 |
大气科学 | 1475篇 |
地球物理 | 554篇 |
地质学 | 780篇 |
海洋学 | 1195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297篇 |
自然地理 | 5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39篇 |
2023年 | 208篇 |
2022年 | 244篇 |
2021年 | 219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238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205篇 |
2016年 | 153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290篇 |
2013年 | 240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241篇 |
2010年 | 217篇 |
2009年 | 282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252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64篇 |
2003年 | 188篇 |
2002年 | 176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06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125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73篇 |
1990年 | 76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1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66年 | 8篇 |
1965年 | 5篇 |
1957年 | 5篇 |
1948年 | 8篇 |
1946年 | 8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强热带风暴“莲花”(0903)非对称降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雷达回波和NCEP分析资料,本文从水汽条件、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风暴移动状态等方面诊断分析了0903号强热带风暴"莲花"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莲花"南侧充足的水汽输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条件,同时水汽通量在水平空间上的非对称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降水的非对称分布。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导致"莲花"降水结构改变并最终形成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的主要动力因子。随着垂直切变的增强,同时配合风暴南侧充足的水汽条件,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逐渐形成,在较强垂直切变长时间的作用下,强降水最终集中于顺切变方向左侧。在较强垂直切变的作用下,逆切变一侧的下沉运动抑制了陆地摩擦和地形抬升所形成的对流的发展。相对于较强的垂直切变而言,"莲花"相对稳定的移速和移向条件难以主导强热带风暴降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3.
24.
25.
27.
我国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多样,地形效应研究与影响校正是电磁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中的重要问题,忽略地形影响将造成数据解释的较大误差.为了避免复杂的地形效应,实际勘探中尽量将发射源与接收点布置在地形平缓处,但源内仍然可能存在水坑、空洞等小型地形对电磁响应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基于有限元法实现了频域、时间域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构建了大回线源内含凹陷地形的多种勘探场景,分析了地形尺寸、填充介质变化对电磁响应的影响规律.文中通过与均匀半空间解析解、前人的块状高导体模型的数值结果对比,验证了基于有限元法的频域、时域电磁法三维正演的正确性和精度.在矩形回线源内构造了不同尺寸的凹陷区域,将凹陷区域填充空气、雨水介质模拟空洞和水坑,以均匀半空间响应为参考,定量考察了空洞、水坑对电磁响应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回线源内地形对电磁响应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较高频段和时间域早期,水坑对电磁响应的影响显著高于空洞,在实际勘探中,应尽量避开水坑,而存在较小空洞时,可忽略地形效应. 相似文献
28.
29.
30.
Based on new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about 300 km long single seismic profiles, three topographic units were identified:the canyons, fractural valley and submarine terrace on the north of Chiwei Island where is a structur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southern trough and the middle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and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are two of the largest cany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lop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es of them are described. The study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are originated along faults. The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ree groups of faults which were formed and reactive in the recent extensional phase of Okinawa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was initiated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guided by F4 that is a N-S trending fault on the slope and F1, a large NW-SE trending fault on the trough. The pathway migration from the remnant channel to the present one of Chiwei Canyon is the result of uplift of tilted fault block that is coupled to the recent extension movements of the southern trough. The submarine terrace is detached from the ECS slope by the NEE-trending fault.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developing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is guided by F5, a N-S trending fault, diverted and blocked by the submarine terra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