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66篇 |
免费 | 3739篇 |
国内免费 | 16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38篇 |
大气科学 | 560篇 |
地球物理 | 755篇 |
地质学 | 1240篇 |
海洋学 | 11493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703篇 |
自然地理 | 4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325篇 |
2022年 | 446篇 |
2021年 | 435篇 |
2020年 | 430篇 |
2019年 | 504篇 |
2018年 | 345篇 |
2017年 | 372篇 |
2016年 | 386篇 |
2015年 | 372篇 |
2014年 | 780篇 |
2013年 | 563篇 |
2012年 | 847篇 |
2011年 | 870篇 |
2010年 | 628篇 |
2009年 | 701篇 |
2008年 | 677篇 |
2007年 | 562篇 |
2006年 | 559篇 |
2005年 | 521篇 |
2004年 | 497篇 |
2003年 | 458篇 |
2002年 | 498篇 |
2001年 | 414篇 |
2000年 | 343篇 |
1999年 | 330篇 |
1998年 | 415篇 |
1997年 | 343篇 |
1996年 | 278篇 |
1995年 | 266篇 |
1994年 | 295篇 |
1993年 | 294篇 |
1992年 | 186篇 |
1991年 | 284篇 |
1990年 | 185篇 |
1989年 | 13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5篇 |
1942年 | 4篇 |
193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自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决策以来,山东海洋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1993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但从海洋资源利用现状和总体水平来看,海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为 相似文献
32.
我国首次完成的“数字南海”项目近日在海口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项目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王颖教授为负责人,南京大学10位教授及多位研究生历时三年完成。 相似文献
33.
34.
35.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人类和陆地对海洋的破坏在不断加剧,为了今世后代能长久的利用人类愈来愈倚重的海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我国“蓝色国土”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36.
37.
海洋新型纤维增强热塑性立管因其可盘卷、耐腐蚀、耐疲劳和轻质化等优点,在深水油气开发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热塑性立管具有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受力耦合效应及复杂的本构关系,且承受浮体运动和复杂海洋环境载荷,其失效模式尚未明确。针对轴对称载荷作用下纤维增强热塑性立管极限承载力问题,进行热塑性管稳态热传导和热应力的理论推导,求解了稳态温度和应力分布,首次给出了在任意温度载荷作用下管体径向位移的解析解,并直接求解其径向、轴向、环向和剪切应力。采用各向同性层Von Mises和各向异性层最大应力(Max Stress)准则或Tsai-Hill准则判定热塑性管的失效,基于应力分布、失效准则和二分法计算了热塑性管的极限载荷。温度载荷、纤维铺设角度和径厚比对管道的应力分布影响显著。不同温度载荷会改变失效指数沿径向的变化趋势,增大轴向拉力将增大热塑性管的失效指数,选用不同的失效准则在管体失效判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塑性管温度越低、纤维铺设角越小及径厚比越大,管道对轴向拉伸载荷的承载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38.
大型多连通域浮式平台的典型代表是大型海上旅游浮式综合体,依据概念设计,开展大型多连通域浮式平台的波浪载荷水池模型试验研究,试验对不同海况下4种典型多连通域浮式平台方案进行波浪载荷测量,包括剖面的垂向弯矩、水平弯矩和扭矩等,通过观察试验现象和分析测量数据,获得了不同方案大型多连通域浮式平台的波浪载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平台质量大、振动阻尼大,所以高频载荷成分小;平台在自由状态下载荷值基本都小于平台只释放垂荡状态载荷值;在方案四高波高状态下,平台波浪载荷的高频成分包含了波浪的非线性、约束柱与平台之间的耦合、平台自身的高频振动等。研究成果可为大型海上旅游浮式综合体的结构设计提供设计载荷输入,支撑平台的强度校核评估。 相似文献
39.
40.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2005年,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6.818×1018J减少到6.594×1018J,减小了3.3%,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8.658×101J减小到.63×101J,减小了11.4%.分析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地磁场能量的变化表明,地壳(A层)、上地幔(B层)、转换带(C层)、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减小,但是下地幔"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却在快速增加.磁能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更清楚地显示出磁能增加和减小的分界面在r=3840km处.上述结果表明,地核和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在趋势性减小的同时,也在进行重新分配.进一步分析表明,下地幔D"层磁能快速增长,主要是由高阶磁多极子的增强引起的.在地磁场倒转前,偶极矩减小而多极性相对增强在能量分布上的表现就是磁能向下地幔底部(特别是D"层)集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