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88篇 |
免费 | 6232篇 |
国内免费 | 22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22篇 |
大气科学 | 1245篇 |
地球物理 | 1440篇 |
地质学 | 4379篇 |
海洋学 | 12252篇 |
天文学 | 619篇 |
综合类 | 1369篇 |
自然地理 | 8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414篇 |
2023年 | 683篇 |
2022年 | 857篇 |
2021年 | 904篇 |
2020年 | 876篇 |
2019年 | 954篇 |
2018年 | 673篇 |
2017年 | 725篇 |
2016年 | 772篇 |
2015年 | 789篇 |
2014年 | 1324篇 |
2013年 | 956篇 |
2012年 | 1312篇 |
2011年 | 1365篇 |
2010年 | 1011篇 |
2009年 | 1147篇 |
2008年 | 1116篇 |
2007年 | 879篇 |
2006年 | 867篇 |
2005年 | 776篇 |
2004年 | 730篇 |
2003年 | 681篇 |
2002年 | 626篇 |
2001年 | 516篇 |
2000年 | 483篇 |
1999年 | 496篇 |
1998年 | 565篇 |
1997年 | 465篇 |
1996年 | 362篇 |
1995年 | 349篇 |
1994年 | 384篇 |
1993年 | 382篇 |
1992年 | 260篇 |
1991年 | 356篇 |
1990年 | 236篇 |
1989年 | 198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20篇 |
1978年 | 6篇 |
1957年 | 9篇 |
1954年 | 7篇 |
1942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92.
93.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为10.43%~23.23%,平均15.7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1.49 kg/km2和3 663.06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130.02 kg/km2和5 702.64 ind./km2.闽东沿岸海域、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闽中沿岸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石首鱼类的全年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0.75、96.23、22.54和84.57 kg/km2.在各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其次是丁氏(Wak tingi).叫姑鱼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为871.01,仅叫姑鱼为优势种.与近20 a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石首鱼类的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升高,但资源密度显著下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开发强度的继续增加,以利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4.
95.
96.
本文对2006年5-9月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降水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模式对一般性降水有较高的预报能力,但对大降水(≥25mm)预报效果较差,可以作为日常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