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3篇 |
免费 | 201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篇 |
大气科学 | 108篇 |
地球物理 | 45篇 |
地质学 | 265篇 |
海洋学 | 1023篇 |
综合类 | 63篇 |
自然地理 | 5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36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CAO Chao CAI Feng LI Yan ZHENG Yongling WU Chenqiang LU Huiquan BAO Jingjing XU Yan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3,87(6):1724-1742
Based on the latest submarine topography data of the China 908 Project (China offshore marine environmental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we analyzed the general China offshore submarin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development.The submarine topography off the coast of China follows the NW-SE trend of the land topography.The gradient of the submarine topography ranges from 0.2% to 1.6% with an average gradient of about 0.8%.The depth contours run mostly parallel to the coast,and extend out to sea in estuary areas.The submarine topography is dominated by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which show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uplifts and two subsidence events from north to south.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complex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produced topography that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types:sedimentary basins,compressionuplift,and transition form.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and compression-uplift regions,the topographical undulation is small,sediments are fine-grained,and the currents flow in a single direction,leading to bays with sedimentary plains and underwater accumulation slopes,which are of the same tectonic origin.Transition-type topography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undulations and mixed-size sediment particles,terraces and scarps inshore and shelf plains and erosion-deposition landforms offshore.This is a result of incomplete fault block development and repeated transgressions.In the deposition reformation regions (transition form type),the topography has strong undulations,the sediments are coarse,tidal sand ridges are well-developed at terrigenoussupplied estuaries and convergence zones,and the Holocene sediments are thick,transformed by tides,river runoff,and currents. 相似文献
102.
根据沙河、正定、商丘、东营四测站三天同步测量所获取的地磁日变数据,提出了三种局部地区地磁日变的拟合方法;井通过对四测站三天地磁日变曲线的分析发现了时差对日变曲线的非均衡影响以及东营日变具比较明显的海岸效应之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福建海坛岛北部海岸带冲积扇沉积构造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冲积扇作为海陆过渡带中的重要沉积地貌单元,蕴藏有丰富的"陆-海-气"耦合作用及其古地理环境变化信息。本文选取福建海坛岛北部的海岸带冲积扇(大砂山)为研究对象,在大砂山表层布设6条累计长度约700m的探地雷达(GPR)测线,结合剖面观察解译以获取大砂山内部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信息。结果显示:GPR探测图像很好地显示约20m深度范围内的沉积构造信息,可以识别出9种沉积构造雷达相,这些雷达相总体上反映了海岸带冲积扇以泥石流和沟谷洪流为主、并交替有海岸风沙作用的沉积构造特征。综合三维沉积构造信息可知,大砂山为两个冲积扇侧向连接而成的复合体。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和砂样粒度分析,认为该冲积扇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晚更新世末次间冰期,海岸带老红砂堆积形成"红色沙漠";(2)晚冰期时频发的暴雨洪水,携带南部山区的风化碎屑物质堆积在海岸带形成了冲积扇主体,并覆盖在老红砂剥蚀面上;(3)全新世早中期气候湿润,河流下切侵蚀冲积扇,形成大砂山基本形态;(4)全新世晚期,全球气候转冷,海岸风沙作用兴起,塑造成为现代大砂山的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04.
105.
海岸地区是全球人口密集、城镇密布和经济发达区 ,这一区域的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迅猛 ,旅游业飞速发展。所有这些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 ,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及沿岸砂量的变化 ,对海洋动力敏感的两种海岸———沙质海岸和淤泥质平原海岸的退损是非常显著的。海岸遭受侵蚀的因素有 :(1)海平面上升 ;(2 )陆源供沙减少 ;(3)人为海岸带采沙 ;(4 )海岸工程负面效应 ;(5 )其他。根据研究 ,海平面上升 5 0cm情况下 ,我国的青岛、汇泉、浮山 3个海湾海滩损失面积多达 17万多m2 ,损失率在30 %以上 ,滨海后退达 34 0m之多 … 相似文献
106.
107.
探地雷达(GPR)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带调查中的应用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带调查采用了探地雷达(GPR)研究海岸带沙体的结构、展布和沉积序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通过和有限的露头资料对比以及对反射波形态、结构的研究,确定了海滩脊、海岸沙丘的反射特征以及潜水面的位置。雷达图像显示五龙港古海滩脊由亚水平、不连续、高振幅和透镜状反射波组成;木兰头海岸沙丘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短的、陡倾斜反射可能代表未受扰动的海岸风成沙的前积层。研究表明探地雷达是一种可靠、快速和经济的地球物理方法,在砂砾质海岸可产生高质量、高分辨率和连续的反射剖面,值得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8.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9.
中国海岸风沙地貌与沉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概述了我国在海岸古风成沙沉积地貌、风成沙年代学和陆架冰期沙漠化等方面研究的新近进展。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