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介形类组合特征及海进海退旋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距现代海岸25 km处的渤海湾西北岸宁河县兴坨H1孔(孔深28.0m)的介形类研究表明,可划分为7个组合层段(目下而上):Ⅰ-纯净小玻璃介组合(28.0~16.0m);Ⅱ-凹陷中华美花介-东台新单角介组合(16.0~9.0 m);Ⅲ-东台新单角介凹陷中华美花介-布氏威契曼介组合(9.0~4.5 m);Ⅳ-凹陷中华美花介-丰满陈氏介组合(4.5~2.5 m);V-丰满陈氏介-凹陷中华美花介组合(2.5~1.6m);Ⅵ丰满陈氏介-滨海弯贝介组合(1.6~0.5m);Ⅶ-玛纳斯土星介-布氏土星介组合(0.5~0m).通过对环境分析,认为渤海湾西北海岸自全新世以来古环境变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侵序列,即自16.0 m向上至地表,从海进到海退为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242.
在海平面升降、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等外部驱动作用下,沉积地层的叠置受自成因和他成因两种机制的控制。近年的认识表明,自成因机制可发生在沉积过程的各个时空尺度。不同于小尺度自成因机制仅发生在沉积系统的局部,大尺度自成因机制可在盆地范围内系统性地控制地层的发育,能够修饰甚至改变他成因过程。要想准确地探究地层的叠置样式与外部驱动条件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效地鉴别大尺度自成因与他成因过程。基于对大尺度自成因过程的认识,逐渐建立与发展了自成因地层学。它提出的自成因与他成因观、平衡响应与非平衡响应观为解析地层叠置样式与外部驱动条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自成因地层学一方面对外部驱动条件分为稳定的(速率等作用方式保持不变)与不稳定的(速率等作用方式发生改变),由前者形成的地层叠加样式(或过程)称为自成因的,后者形成的地层叠加样式(或过程)称为他成因的。另一方面也将地层叠置样式分为稳定的(加积速率与进积速率的比值Ragg/Rpro保持不变)与不稳定的(Ragg/R pro发生改变)。若稳定的外部驱动条件形成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称为平衡响应,是自成因过程;稳定的外部驱动条件形成不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称为自成因的非平衡响应。此外,不稳定的外部驱动条件也可能形成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称为他成因的非平衡响应。自成因地层学认为,由于自成因非平衡响应机制的普遍存在,地层的叠加过程通常表现得不稳定。相比而言,稳定的地层叠加样式仅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发生。传统成因地层学应当重视大尺度的自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43.
华北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聚煤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研究了陆表海盆地聚煤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海侵事件成煤作用观点,分析了其机理。海侵导致了陆表海盆地沼泽环境的形成,进而形成泥炭沼泽,而随后的海侵事件导致了先形成的泥炭迅速处于深水环境最终成煤。海侵事件成煤作用形成的重要层位如煤层、海相层均具有较好的等时性。  相似文献   
244.
华南泥盆纪沉积演化及海水进退规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代钊  陈其英 《地质科学》1994,29(3):246-255
根据湘黔桂地区泥盆纪沉积相带的时空展布和迁移规律,建立了华南泥盆纪完整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2个Ⅱ级海侵-海退(T-R)旋回和16个Ⅲ级旋回。湘桂海域和黔东南海域的T-R型式有明显差异,可能为不同沉积背景所致。早泥盆世的T-R型式与南西西伯利亚的较为相似,中、晚泥盆世的T-R型式则与欧美地区相似,反映了早泥盆世已受到古特提斯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5.
根据对湖北宜昌王家湾、黄花场、分乡以及新近发现的远安苟家垭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和化学地层的综合研究将该区最晚奥陶纪到最早志留纪的化石带自下而上重新厘定为Nankinolithus带,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Nor-malograptus bohemicus-N.extraordinarius带,Hirnantia-Kinnella带,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Akidograptus ascensus带,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和Orthograptus vesiculosus带,其中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可分为Pararetiograptus sinensis亚带,Tangyagraptus typicuas和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指出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明国际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层型剖面,即英格兰Dob’s Linn剖面P. acuminatus带底部与该种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246.
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的应用与错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1992,12(4):321-331
微体古生物分析已经证明是沿海平原和陆架海侵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第四纪海侵研究大量工作是在海陆过渡相地层中进行,而对于过渡相化石群古生态和埋葬学方面复杂性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微体化石的错用。河口微体化石的溯流搬运,海岸带低pH环境下钙质壳体的溶解作用,氯化钠型盐湖中有孔虫的产出以及河床摆动造成与海侵、海退相似的化石序列,都可能引起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错误解释和应用。本文通过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实例进行论证,并提出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7.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两孔记录的古气候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第6阶段(MIS 6),堆积厚层的河道相粗颗粒沉积及第3硬土层,反映当时气候寒冷;第5阶段(MIS 5),为滨海湖沼沉积,沉积物的颗粒显著变细;第4阶段(MIS 4),本区形成第2硬土层;第3阶段(MIS 3)的早期,本区也发育滨海湖沼沉积,中晚期则形成潟湖—砂坝体系,在滨海平原区普遍发育粉、细砂层;第2阶段(MIS 2),地层由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构成,下部为黄灰、棕黄色粉砂,上部则为棕黄色或暗绿色硬粘土。其中MIS 6、MIS 4和MIS 2期间发育的3层硬土层可作为本区晚第四纪沉积的标志层。在MIS 5和MIS 3期间,本区均发生海侵,MIS 5时期由于古地势较高、淡水径流和陆源物质输入丰富,因此海水影响微弱;MIS 3时期的中晚期为缺乏淡水输入的潟湖—砂坝环境,从而形成广泛的海侵层。  相似文献   
248.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中下部的内湾、河口环境。同时,在该层段发现了海相介形虫Tanella opima。由此推断,渤海湾西岸海侵于全新世中期(6970~6670cal a BP)达到最大范围,海水曾经到达雄县北。  相似文献   
249.
鲁西陆表海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海侵过程成煤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华北陆表海盆地的高频海平面变化,是盆地充填和聚煤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因而形成了旋回结构十分清楚的含煤层序。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分析技术,研究了鲁西陆表海盆地含煤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和划分了中长期和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研究表明,突发性的海侵事件对陆表海盆地聚煤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海侵过程成煤为鲁西煤聚积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50.
在南极半岛西摩岛上,一套海相碎屑沉积地层的一段未经固结的海绿石粉砂质砂层中,存在着与K-T边界有关的、且高于背景值40倍的铱异常。甲藻孢子为20 ̄30cm厚的K-T边界过渡层的生物地层鉴定提供了依据;在海绿石层中,没有保存钙质微化石。甲藻孢子还记录了K-T边界过渡层之上10cm处的早丹麦阶(K1^1)海侵事件,铱的高峰值出现在甲藻孢子过渡层的底部与涨潮层之下30cm处。白垩纪末,位于高纬度区(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