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西冈位于盐城市西部,是全新世海侵时代的产物,也是盐城市境内成陆最早的陆地。本文通过对全新世以来海面变化、西冈的地貌形态、沉积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全新世海侵对西冈古砂堤形成的影响以及苏中地区海岸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2.
MIS 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响。依据海相世系微体生物出现确定的海侵层,可分为滨岸浅海~河口湾、潮坪、泻湖、分支河道、边滩、滨海低地、河间地~洪泛盆地等不同环境;含有孔虫或广盐海相介形类的地层,除了局部河流进积~退积作用,尚不能排除风、水、鸟的搬运,包括风暴潮的影响,并非是与海水体积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变化;海侵层中的潮坪~浅海沉积单元才与海水深度有关,其他海水之上形成的地层所见海相微体生物,是地壳沉降背景下风暴潮和其他动力搬运的埋葬群,与海面变化无关,甚至仅是在东部沿海大平原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向陆地移动的结果;海侵的发生与海域的扩大以及夏季风强度增大,物源区植被状况好转,造成海侵层出现乔木花粉,但是为异地埋藏。一般说来,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记录丰富;弱氧化~弱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孢粉丰富的特例,氧化背景下沉积地层孢粉更稀少,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于约5kaB.P.。沉积学研究,包括对同期异相和突发事件沉积作用的理解,对晚第四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3.
苏北平原龙冈LG孔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非  张永战 《地理研究》2018,37(2):433-446
通过研究已经获得的苏北平原龙冈LG孔岩芯野外描述、照片、粒度、14C测年、有孔虫、孢粉、重矿物等原始测试分析数据,并参考邻区发表成果和该区新近补充的资料数据,再分析和讨论了LG孔的地层层序、年代框架和环境演化记录等内容。结果表明:① LG孔34.8 m岩芯保存了MIS 4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记录,先后经历了河漫滩、河湖相洪泛平原(第二硬黏土层)、较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上带下部、河湖相洪泛平原(第一硬黏土层)、潮上带滨海沼泽和海岸沙堤等一系列环境演化过程,其中潮滩环境的MIS 3海侵层发育;② 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以内,由于LG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难以成立;③ 老于末次冰盛期的常规和加速器14C测年数据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加之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染等,故LG孔第二硬黏土层中的2个14C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解释地层年代。  相似文献   
104.
对长江三角洲北翼CSJA3孔的粒度数据及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等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岩性、沉积构造、孢粉和有孔虫组合等数据,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海侵记录。分析表明,粒度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间冰期黏土含量降低,砂含量增加,平均粒径较大;冰期正好相反。根据岩性、测年、孢粉、有孔虫等建立的年代框架确定CSJA3孔底部为MIS6期。CSJA3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沉积单元:U6(泛滥平原—河漫滩)、U5(河口—潮坪)、U4(河漫滩)、U3(潮坪—滨浅海)、U2(河漫滩)、U1(澙湖—潮坪)。CSJA3孔共记录三次海侵,U5、U3和U1地层分别对应MIS5期太湖海侵、MIS3期滆湖海侵和MIS1期镇江海侵。其中,MIS3期海侵强度比MIS5期更大,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不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构造作用控制的古地势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5.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界不整合面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本次研究对其中的5个不整合面进行野外考察,分析其地质特征并进行地层对比,最后判断其性质。大红峪组底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沉积属性,其中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海侵超覆沉积的结果,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所引起;铁岭组顶部和下马岭组顶部不整合面是构造属性,系大规模的抬升运动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6.
华北地台西缘中元古界蓟县系墩子沟群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地台西缘龙首山中元古界墩子沟群是一套基本没有变质的盖层性质的沉积,根据岩性可划分为三个组:下组以砾岩为主,具底砾岩性质;中组是以灰岩为主的浅海碳酸盐沉积;上组是一套细粒的陆源碎屑岩。其下与古元古界龙首山岩群的角度不整合而代表吕梁运动,与华北地台主体相比缺失长城系和青白口系。墩子沟群分布特征是中组分布广,厚度和岩州都比较稳定,下组的陆源粗碎屑岩东部区域较厚,分选磨圆都比较好,岩相厚度稳定,粒度较细,如金昌的河西堡、永昌的韩母山一带。西部区域厚度薄分选磨圆均差,岩相厚度不稳定,有的部位缺失此组沉积或以很薄的底砾岩产出,如张掖东大山、山丹独峰顶一带。说明当时海侵自东向西侵进,反映出华北地台在蓟县纪中期形成海进,明显向西超覆的特点。墩子沟群虽然变质轻微但变形却十分强烈,其原因一方面内部有滑塌形成的同生角砾岩和层间小褶皱、揉皱等准同生构造,说明当时的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另一方面后期又受到祁连运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7.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3次“海侵”依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孙全  许志峰 《台湾海峡》2011,30(3):324-329
晚更新世是全球气候环境与海陆变迁频繁的重要地质时期.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采集的活塞柱状样(长度〈6.5111)的分析研究,曾提出晚更新世台湾海峡存在“金门海侵”、“福州海侵”、“海峡海侵”3次海侵.为提高台湾海峡第四纪地质研究和认知水平,本文探讨了3次“海侵”的立论依据,认为现有柱状样沉积层是晚更新世一全新世的浅表层沉积.台湾海峡具有开放性沉积条件,该浅表层沉积层的”c年龄数据应用于地层年代可能偏老.此3次“海侵”地层划分依据不足,存在疑点,尤其是“海峡海侵”.台湾海峡海底已发现数量及种类丰富的晚更新世各气候带陆生哺乳类动物遗骨,并有古人类遗骨化石,这些表明台湾海峡海底在玉木冰期鼎盛时期曾经出露成陆,并可能成为东亚大陆东缘冰期海退的海滨平原上,惟一有各种气候带古动物与古人类的生存地和避难地。  相似文献   
108.
The Domingos Petrolini Swamp,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Coastal Plain of Rio Grande do Sul, near the town of Rio Grande, constitutes an ample holocene lagoonal deposit. Events related to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and their diverse phases of glacial-eustatic ocillations were found through palynological analysis. Bases on these palynological data, four distinct phases to the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ecosystem were identified. It has also shown a transgressive restricted marine sequence on the base, which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a coastal brackish lagoon or a marisme type of environment. Later, there was a gradation for continentality conditions along with a scarce pollinical record. The third phas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marine components and halophyte vegetation, showing another transgressive event in that place. Lastly, the end of direct marine influence over the swamp was recorded and also the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s it appears these days.  相似文献   
109.
110.
本溪系不是岩石地层单位,也不是年代地层单位或生物地层单位,而是历史形成的一种习惯用法。根据地层单位清理的原则,本溪系一名应废弃,置原太原群下部,一并称太原群。辽东地区太原群下部建山城子组、二里河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辽东半岛南部建山城子组、三棱山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替代原本溪系。华北地台太原群下部(本溪系)海侵方向,根据地层厚度,生物繁衍、迁移路线,地层的空间展布及海相层分析,海水应由北东太子河流域向南西侵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