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田成矿作用的流体动力分形弥散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德兴铜矿是一个细脉浸染型斑岩铜矿田。应用分形弥散理论研究的结果发现该矿田表现出浸染矿化、热液蚀变和裂隙系统三方面的自相似性,其地质多孔介质具有多重尺度的分形非均质性,其中所发生的成矿作用具有一种差异平流所导致的流体动力分形弥散机制,而其实质则是一种平流-分形随机游动。这可能是斑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及花岗岩型钨、锡、铍和稀土等矿床中相同的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2.
随着超大型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多物体之间的流体动力干扰特性显得十分必要。用波动源在截面周线上分布的方法,就垂直桩柱间三维流体动力干扰对波浪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可得到单行柱列的流体动力干扰力学机理的新特性,而且对多行桩柱阵列的研究也取得了若干新的发现:多行柱柱阵列的遮蔽作用强于单行的;无论是单行还是多行柱列,其流体动力干扰特性存在一个十分敏感的来波频域,在此区域内,力的幅值会大大超过其他频域的受力,而且桩柱阵列与交错阵列的力学特性也有所不同。这对超大型海洋结构物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土-结构-流体动力相互作用的实时耦联动力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福东  王进廷  金峰  汪强 《岩土力学》2010,31(12):3765-3770
针对振动台试验中无限地基难以模拟和数值分析中流-固耦合作用难以计算两个难题,将最近发展的实时耦联动力试验方法引入土-结构-流体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以一个渡槽结构为例,其中渡槽-水体作为物理子结构,采用振动台进行物理试验,而无限地基作为数值子结构,采用集总参数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两个子结构之间实时交换数据,联合评估整个耦合体系的动力响应。试验结果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试验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对不同特性地基土进行的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软土地基,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的结构反应幅值明显减小,周期延长;随着地基土变硬,SSI效应逐渐变弱,结构反应最终收敛至刚性地基解。  相似文献   
24.
UUV 使命不同,任务多样,运动及操纵复杂。为满足水下悬停、原地回转、侧向/垂向平移等运动要求,UUV 采用不同的鳍舵布局和推进器布置方案,以实现低速的稳定和高速的机动,同时具备复杂海况适应能力。梳理国内外 UUV 操纵性设计及流体动力布局方案,按照“鳍舵布局+主推进器布置+辅推进器布置” 的方式对 UUV 操纵布局进行划分,并分析各类操纵及布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震亮  陈荷立 《沉积学报》1998,16(4):105-108
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目的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流体(气)动力分布。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自油气生成之后的古流体动力可以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即三叠~侏罗纪、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至今,这恰与同期的构造演化特征相吻合。此外还发现,流体动力的分布受沉积条件制约,且压实流对流体动力的贡献大于重力流。  相似文献   
26.
於崇文 《地质论评》1995,41(3):211-220
江西德兴铜矿是一个细脉浸染斑岩铜矿田,应用分形弥散理论研究的结果发现该矿田表现出浸染矿化,热液蚀变和裂隙系统三个方面的自相似性,其地质多孔介质具有多重尺度的分形非均质性,其中所发生的成矿作用具有一种差异平流所导致的流体动力学分形弥散机制,而共实质则是一种平流-分形随机游动,这可能是斑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及花岗岩型钨,锡,铍和稀土等矿床中相同的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7.
Riviere粒度资料解释法在孟加拉深水扇积物流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念乔 《地质论评》1992,38(4):344-351
  相似文献   
28.
29.
残留盆地及其油气保存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留盆地的最本质特征是流体动力体系的改变,即由原型盆地承压流体(压实流体)转变为静压流体动力体系。残留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评价的关键,虽然与多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即与盆地的残留和保存程度密切相关。应用流体的压力体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关指标可直接对残留盆地油气保存条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0.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恢复了最大埋深时期(古近纪末)泥岩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流体动力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特点;立足成岩作用与成藏事件的紧密联系,根据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分析了成藏期次;最后综合石油地质概念模式和储层内流体活动的记录,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的模式。研究认为,青山口组烃源岩经历了较高的热演化程度(Ro达1.0%~1.2%),古近纪时其中的过剩压力可达6~11MPa,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砂岩储层内曾于明水期(K2m)内发生过含烃流体的两期注入。提出了古近纪前、后的“跷跷板”式成藏模式,即明水期—古近纪油气主要由源区向西南方向运移,而新近纪后的油气运移主要靠浮力驱动,但因储层已致密化,难以形成较高的连续油柱,油、水的分异程度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