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8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对于远离陆地的海底峡谷,通常认为浊流是物质搬运的主要营力.受限于探测精度和复杂作业环境影响,使用常规地球物理资料对深水海底峡谷尤其是对谷底沉积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刻画不够精细.基于水下自主航行器(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采集的高分辨率多...  相似文献   
82.
冬季黑潮区域SSTA的时空演变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 40a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场(SLP)、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冬季黑潮SSTA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划分了冬季黑潮海温的正、负异常年,分析了相应年份若干气象要素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负异常年时,黑潮海域SLP和700hPa高度场为负距平,冬季风加强,正异常年则反之;冬季黑潮区域SSTA与850 hPa风场距平的分布形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3.
以松辽盆地东南缘营城组二段两类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火山碎屑粒度特征、碎屑组成和火山碎屑岩相研究.结果显示, 火山碎屑搬运除受火山作用激发控制外, 还受牵引流、重力流以及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双重机制影响.火山碎屑微观特征、成因分析和岩相分析认为, 本区火山碎屑堆积主体为热基浪堆积和热碎屑流堆积, 部分为空落堆积.火山碎屑组成特征为晶屑含量多, 玻屑和岩屑含量少, 且岩屑仅在较粗粒级颗粒组成中存在.研究认为, 本区发育的火山碎屑为沉积环境中的再搬运火山碎屑, 共识别出4种火山碎屑岩相, 河流故道上的热基浪, 河流故道上的热碎屑流, 冲积平原上的热基浪和空落相.建立了松辽盆地东南缘露头区营城组二段河流-冲积平原沉积环境的再搬运火山碎屑岩相模式.   相似文献   
84.
Luba JANSA 《地学前缘》2005,12(2):151-161
深海钻探揭示构成环礁的浅水碳酸盐建隆覆盖沉积在太平洋西北部平顶海山之上。相对于现今珊瑚藻类生物构成的环礁而言,白垩纪和古新世孤立的环礁的四周边缘生物含量甚少,造礁能力下降。这些环礁浅水碳酸盐沉积在火山基座的顶部,在Albian初期、Albian末期、Maastrichtian晚期和始新世中期发生沉没。早期研究认为这些碳酸盐体系经历了地面暴露阶段以及随后的海侵淹没阶段。然而,一个事实是,环礁沉没仅发生在当太平洋板块背负着平顶海山向北漂移过程中,并且是经过南纬7°以后。几个不同的假说用来解释该时期环礁沉没现象,包括环礁暴露、喀斯特化、地面侵蚀、增强赤道上升洋流、缺氧和/或者富营养的浑浊水的出现等。文中在太平洋平顶海山深海钻孔的沉积、生物地层和古纬度数据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模式用于解释晚白垩世—古新世浅水碳酸盐建造的沉没。与以前的模式不同的是,文中提出,这些晚白垩世—古新世“环礁”之所以发生沉没,原因是受到原始环南赤道洋流(pSEC)的影响,导致一种对分泌碳酸盐的生物不利环境的产生。而且,当这些平顶海山漂移到南纬5°时,即赤道古纬度带,许多浅水碳酸盐建造之上,铁锰结核开始沉积。同时,平顶海山下沉到溶解氧极小层(海平面之下400~1 100 m)和原始环南赤道中层洋流( pEI  相似文献   
85.
重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弄清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重力搬运沉积特征, 基于近年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和经典层序地层模式, 开展了该区的深水沉积特征研究.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搬运沉积特征发育, 主要包括中新统三亚组发育的复合水道、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及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三亚组复合水道具有典型的强弱振幅相互叠置特征, 上新统变形滑坡体具有典型的下部变形、上部滑坡的双层结构, 第四系深水浊积水道具有典型的侧向迁移、分支水道等特征.这些沉积特征的形成与越南隆起的物源供给有关.复合水道充填可作为潜在的深水储层, 滑塌体的形成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或解体有关.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黄土粉尘重力沉降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给出了黄土粉尘粒度分布的数学表达,讨论了粉尘沉积通量随搬运距离、粒径变化的物理过程,首次确定了估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计算方法,为区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对粒度的影响及其它们在冰期间冰期中的差异提供了物理学的判别依据。分析结果表明: 1)在重力沉降作用下,粉尘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变化服从几何分布,具有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越粗的粉尘颗粒其沉降通量初值越大,同时下降速度也越迅速的特点; 2)如果用携粉尘气流的水平通量作代表风力强度,则粉尘搬运距离与粒度分布曲线上重力沉降部分最高点的粉尘沉降通量成反比,风力强度与该点对应粒径的平方和粉尘搬运距离成正比。因此,根据该点的粉尘沉降通量和对应粒径,可以估算粉尘的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根据上述理论对渭南阳郭中学S0~L1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估算: 首先,从粒度分布中提取出3个对数正态分布的独立组份; 然后利用粗粒组份的参数计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粉尘搬运距离具有冰期近、间冰期远的特点,风力强度的变化则具有冰期弱、间冰期强的特点,LGM时段的风力强度比MIS 3阶段大,但小于全新世适宜期,而LGM时期粉尘搬运距离并未明显减小,因此,可能黄土粒度的变化并非反映了冬季风的变化,而是反映了夏季风的变化,夏季风是通过影响粉尘源区来影响粉尘粒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7.
在执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期间,于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2月2日在南大洋(澳大利亚以南以及中山站和长城站之间环绕南极海域)航线上采集大气氧化亚氮样品,并带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大气氧化亚氮浓度由澳大利亚至中山站航段的(309.6±1.6)nL/L上升至环绕南极冰边缘海区航段的(320.0±1.2)nL/L。这种南大洋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特征,可能与洋流作用,季节性海冰融化、生物作用以及近岸等的影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8.
印支造山带对华南地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南盘江盆地作为华南与印支造山带相关的最大的盆地,其构造演化过程备受关注,然而对于盆地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时限还存在争议。西林县位于南盘江盆地的中部,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出露良好,是进行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理想地区。为进一步明确南盘江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南盘江盆地中部西林县一带中-下三叠统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布和演化、古水流以及碎屑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下三叠统自下而上自北向南依次出露:(1)泥岩、泥灰岩、砂屑灰岩和凝灰岩构成的潮坪-泻湖相沉积;(2)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构成的块体搬运沉积(MTD,Mass-transport deposit)与浊积扇相沉积互层;(3)中粗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浊积扇相沉积,构成向上水体急剧加深的沉积序列。中三叠统为一套浊积扇相沉积,由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古水流和碎屑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西林县一带下三叠统碎屑物主要来自北侧西林-隆林一带的碳酸盐岩台地,而中三叠统碎屑除来自北侧相邻碳酸盐岩台地外,还可能来自江南造山带、康滇古陆、云开地块和峨眉山玄武岩。沉积相的垂向变化记录了西林一带由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向三叠纪半深海浊积岩盆地的演化过程,而早三叠世MTD是盆地张开过程中的直接沉积记录,以上地质事实暗示了南盘江盆地在早三叠世受控于区域伸展体制,西林一带的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则是伸展过程中形成的断隆。盆地内的基性岩墙侵位(258~248Ma)以及西林一带早三叠世晶屑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249.4±1.2Ma)表明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之下,中三叠统为半深海浊积岩沉积则表明这一伸展过程至少持续至中三叠世。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南盘江盆地的张开都与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俯冲消减有关,因而我们认为南盘江盆地也是晚二叠世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岩石圈俯冲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南盘江盆地及其邻近区缺失上三叠统沉积,这可能说明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于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