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57篇 |
免费 | 5698篇 |
国内免费 | 39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6篇 |
大气科学 | 1887篇 |
地球物理 | 4835篇 |
地质学 | 11535篇 |
海洋学 | 2695篇 |
天文学 | 126篇 |
综合类 | 933篇 |
自然地理 | 9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524篇 |
2023年 | 738篇 |
2022年 | 783篇 |
2021年 | 765篇 |
2020年 | 717篇 |
2019年 | 725篇 |
2018年 | 536篇 |
2017年 | 531篇 |
2016年 | 531篇 |
2015年 | 670篇 |
2014年 | 910篇 |
2013年 | 755篇 |
2012年 | 878篇 |
2011年 | 911篇 |
2010年 | 850篇 |
2009年 | 861篇 |
2008年 | 857篇 |
2007年 | 825篇 |
2006年 | 791篇 |
2005年 | 742篇 |
2004年 | 616篇 |
2003年 | 645篇 |
2002年 | 658篇 |
2001年 | 738篇 |
2000年 | 502篇 |
1999年 | 548篇 |
1998年 | 513篇 |
1997年 | 496篇 |
1996年 | 520篇 |
1995年 | 483篇 |
1994年 | 490篇 |
1993年 | 388篇 |
1992年 | 345篇 |
1991年 | 312篇 |
1990年 | 307篇 |
1989年 | 273篇 |
1988年 | 79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6篇 |
1976年 | 19篇 |
1974年 | 18篇 |
1965年 | 2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大陆座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于新生代时崛起,周缘造山带中古老变质地体的折返与3种挤出任出作用方式有关:喜马拉雅“逆冲-伸展”型挤出,祁连山“反向逆冲”型挤出和阿尔金“逆冲-转换”型挤出。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推测,造山带的折返与周缘大陆岩石圈向内的俯冲作用有关;印度板块岩圈向北俯冲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的200km处,西伯利亚板块往地低角度插入祁连山40km以下,塔里木地块沿阿尔金北缘逆冲断层呈铲式往南俯冲 相似文献
162.
163.
辛勤耕耘,为祖国鞠躬尽瘁——纪念黄秉维先生逝世一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秉维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劳动 ,为推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汇集一身 ,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地学界的一代师表和学习的榜样。黄秉维先生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以及在治学、工作和为人等方面的师表风范是中国地理界的宝贵财富 ,将永远被后人学习、传颂。结合实践 ,服务建设黄秉维先生从 1 7岁起就始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 ,在地理学的领域中涉足深广 ,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许多方面都有探索 ,尤其精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综合研究 ,在国内外地理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4.
西秦岭温泉斑岩钼矿床岩浆-热液演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西秦岭北缘广泛出露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相关的斑岩-矽卡岩矿床。温泉矿床位于该矿带东段,是其内已探明规模最大的斑岩钼矿床。温泉矿床发育多阶段热液脉体,黄铁矿作为其中的贯通性金属硫化物,其化学组成蕴含着岩浆-热液演化及金属沉淀过程等诸多信息,对于斑岩系统模型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温泉矿床热液脉体时序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脉(A脉)、石英-黄铜矿脉、石英-辉钼矿脉(B脉)和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D脉)。A脉是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演化的最早期脉体,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铜矿,代表了引起早期基性岩浆矿物被蚀变为黑云母的流体通道;B脉与钾长石化蚀变关系密切,围岩中斜长石斑晶大量被蚀变为钾长石;石英-辉钼矿脉切割所有早期黑云母化-钾化蚀变阶段的石英-硫化物网脉,并形成于所有斑岩侵位之后,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于辉钼矿裂隙及边部;D脉是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最晚期事件,其主要被黄铁矿和石英及少量黄铜矿填充,发育晚期的绢英岩化和泥化蚀变,长石多发生破坏性蚀变。四个阶段石英网脉中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显示,A脉的黄铁矿中Cu、Mo和Au含量均较低,有少量的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沉淀,但通常不能形成规模矿体;石英-黄铜矿脉的黄铁矿中Cu含量明显较高,且多与高品位Cu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相一致,可能是斑岩系统伴随钾化蚀变作用主要的铜沉淀阶段;B脉的黄铁矿中Mo含量明显较高,与高品位钼矿体空间产出关系密切,可能代表了斑岩系统钼成矿作用的主要阶段;D脉的黄铁矿中Au含量明显升高,可能代表了金在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最晚期事件中的沉淀。 相似文献
165.
166.
167.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脊状沉积体有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西部Wild峡谷两侧不对称发育的浊流堤岸沉积形成两个平行峡谷的脊状沉积体;东部数个脊状沉积体的形成与其下长期存在的浊流活动引起的穿时沉积间断面有关。不同峡谷的浊流活动起始时代不一,西部的Wild峡谷起始时代和陆隆区冰海沉积起始时代(P1)一致;东部Wilkins峡谷以及Murray峡谷从后期的P3(约26.1 Ma)开始,代表普里兹湾地区的一次冰川极盛事件。研究区所有峡谷及其浊流活动均随时间向海扩展,造成相应的脊状沉积体向海扩展。在脊状沉积体外缘区域,浊流输送而来的细粒沉积物在向西的底流作用下形成大型深海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168.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 总被引:52,自引:24,他引:52
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克头鄂博组山岩表现出双峰式特征,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基性火山岩属于代钾拉斑系列,轻微富集LREE,Eu异常不明显(Eu/Eu=0.99-1.04)和HREE无明显分馏的特征(Dy/YbcN=1.030-1.08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尤其是强烈亏损Nb,Ta。英安岩和流纹岩为钙碱性系列,在REE配分模式上为LREE富集型,其中英安岩为Eu弱负异常(Eu/Eu=0.81-1.01),流纹岩的Eu负异常明显(Eu^*/Eu=0.65-0.76);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英安岩类似于基性火山岩,流纹岩除了具LILE富集和HFSE亏损特征外,还显示出Sr,P,Ti等元素的强烈亏损,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相关。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分离结晶的结果。流纹岩表现出较高的La/Sm比值和很高的K/P、K/Ti比值,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混染作用或与大陆中、下地壳重熔作用有关。结合区域晚中生代盆岭构造格局特征、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阶段,是岩石圈快速伸展体制下导致受早期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减压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9.
利用安徽数字地震台网安庆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单台法,计算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4.8级地震余震的波速比及利用Matlap程序计算其卓越频率,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波速比存在高低值异常分布,低值地震沿断裂带分布,对应地震的高频度、高强度阶段,表明该地震序列是在波速比低值异常状态下发生;处于序列后半段的余震,波速比则呈现整体高值状态,并沿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分布,可能是受到震源区应力调整的影响。而整个序列波速比的平均值为1.740与该区域背景值1.730基本一致,可能反映了该区域基本处于较稳定状态,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主震后,波速比开始上升,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下降的趋势,震后开始回升。3)主震后,纵横波卓越频率比迅速下降,几次较大余震前均呈现异常低值(<1.0)的状态,之后上升的过程中发生较大余震。这些结果可为较大余震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0.
安徽南部桃冲地区铁矿床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桃冲地区典型铁矿床的赋存环境及构造特征的研究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红花山背斜两翼的铁矿体产于背斜的层间断裂带中的次级褶曲内,受"碳酸盐岩地层+次级褶曲+层间断裂带"三个控矿因素的制约,环滨江岩体的铁矿床受厚层状矽卡岩接触带的制约。综合桃冲地区控矿因素的特点,提出了找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