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5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1259篇
海洋学   150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2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赛汉塔拉凹陷位于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西部,是二连盆地低熟分布区.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对赛汉塔拉凹陷下白垩统腾二段低熟原砂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和源对比研究.赛汉塔拉凹陷腾二段低熟具有饱和烃含量相对较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相对较高的族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分布以前峰型为主,主峰碳为C21或C23,P...  相似文献   
83.
扇三角洲沉积体是陆相湖盆重要的气储集体,确定储层内部砂体叠置关系是田后期增储上产的关键。以Bongor盆地N田下白垩统PⅠ组为例,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井下单砂体,分析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单元,建立由低位域期、湖侵域期到高位域期的扇三角洲前缘内部构型,研究砂体叠置样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水下分流间湾4类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要的单砂体类型,与四级构型单元相对应,存在切叠型、接触型和孤立型3类叠置样式。由低位域期、湖侵域期到高位域期演化过程中,扇三角洲前缘的砂体由高角度前积式、退积式到加积式、低角度前积式变化;平面上,表现为由长帚状、小朵状到大朵状演化。低位域期,具有水下分流河道构型优势,砂体以切叠型为主;湖侵域期,砂体发育有限,以孤立型为主;高位域期,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构型同时发育,演化为接触型。层序演化控制扇三角洲前缘内部砂体叠置样式与构型展布规律。该结果对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演化及田后期开发和剩余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效率的影响。以大庆田葡萄花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效率及剩余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 渗透率垂向序列 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分布、驱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85.
从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分离富集了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6种主要显微组分,进行了热解及热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热模拟生成的产物热解进行了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各显微组分热解生烃潜力及其热解产物热解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煤系有机质中藻类体的生潜力最高,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最轻;孢子体、角质体等陆源富氢组分生烃潜力低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重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与煤系含气盆地中原的碳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这些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有机质中主要的生显微组分。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的生潜力相对较低,其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比一般煤系原重得多,而且这些组分本身对液态烃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尽管其在煤系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仍然难以成为生成液态石的主要显微组分,只能在高成熟演化阶段成为良好的生气显微组分。丝质体等惰性组分生烃潜力极低,不可能成为生组分。此外,结合原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潜力和元素分析,提出仅仅以壳质组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煤的生烃潜力不完全可靠,热解是经济、快速、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6.
的含氮化合物总量及其组成特征不仅受原运移距离影响,而且还受成母质类型和成熟度影响.对南阳凹陷27个原含氮化合物的研究表明,其气运移指向的规律性不强,原因主要是由于原运移距离较短,地质色层效应不明显.魏岗南部和北部原的成熟度差异较大,但含氮化合物组成特征总体上非常相似,表明南阳凹陷原的含氮化合物总量及其组成主要受控于成母质类型.  相似文献   
87.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充注、运移、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原中性含氮化合物测试技术,研究了志丹田纸坊区延长组石充注方向。结果表明:纸坊区延长组原具有相同的成因和相似的热演化程度;石总体由中部向西部、东北部发生充注,具体表现为:沿着充注方向,原中性含氮化合物总量增加、原成熟度逐渐降低、暴露型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原充注方向与烃源岩厚度变薄所指示的方向一致,且以短距离充注为主。研究结果对延长组致密成藏机理研究及勘探选区评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8.
采用电化学阻抗和恒电位阶跃技术研究了金属铂和镍电极在含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特征,测量了不同含量体系中电化学信号的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等效电路.实验结果表明,同样条件下多孔电极比平面电极的电化学信号响应显著,泡沫镍电极与铂黑电极相比对含量的响应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9.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末期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了大规模的断块、断鼻构造圈闭,其成藏关键因素为断层封闭性,尤其是断层侧向封闭性。断层侧向封闭性主要依靠断裂带物质与气目标盘之间排替压力差来衡量。考虑断层两盘对断裂带泥地比的贡献,引用了R_m地质数学模型,通过分析A田已钻井所在圈闭主控断层涠三段泥地比R_m(Ratio of mud)和泥岩涂抹系数SSF(Shale smear factor)间关系,建立R_m-SSF断层侧封定量分析图版。通过水界面处原所受合力平行地层分量与断层两侧排替压力差形成平衡的原理,建立柱高度定量预测模型。将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分析技术应用于涠西南凹陷A田,解决了该田各断块水界面不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
以Pinguiococcuspyrenoidosus CCMP 2004为实验藻种,研究分析了藻粉的基本生化组成和培养周期中PUFAs组成与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藻的蛋白质量分数为37.54%,粗脂肪为27.45%,其中PUFAs包括18:2,18:3,18:4,20:4(AA,Arachidonic acid),20:5(EPA,Eicosapentaenoic acid),22:4(DTA,Docosatetraenoic acid)和22:6(DHA,Docosahexaenoic acid).该藻PUFAs的组成特征是EPA含量高,质量分数为20.93%,其他不饱和脂肪酸(16 : 3,16:4,18:3和18 : 4)的含量极微.分析结果显示粉核球藻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新的具有商业化开发潜力的海洋微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