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2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近年来,荧光海滩现象成为热议,全世界有7个地方先后报道出现这种奇特现象,其中3个在波多黎各、2个在澳大利亚、1个在马尔代夫、另外1个就是我国大连的大黑石村浴场。海洋生物学者普遍认为荧光海滩其实是由无数散发着幽蓝光芒的浮游生物随着浪花冲集在海滩上形成的壮观场景。目前的荧光海  相似文献   
122.
戴曦  陈非洲 《湖泊科学》2012,24(1):149-155
富营养湖泊中蓝藻水华对枝角类种群和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但自然条件下群体微囊藻对大型枝角类溞属不同种类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两次为期各10 d的模拟实验,利用过滤后的太湖原水模拟群体微囊藻(20~100μm和100 ~200 μm)添加对大型枝角类同形溞(Daphnia similis)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两次实验的同形溞均大量存活,不同浓度和颗粒大小的群体微囊藻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不同,添加群体微囊藻的同形溞的生长和繁殖显著大于未添加微囊藻的.说明在自然条件下藻毒素对同形溞种群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形溞能够与微囊藻水华共存,其种群特征与微囊藻群体大小组成和生物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3.
房涵  刘梅  王宝杰  蒋克勇  王雷 《海洋科学》2020,44(11):65-71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戊糖乳杆菌HC-2对黄曲霉毒素B1(AFB1)刺激下的凡纳对虾肝胰腺显微结构、基因表达及肝胰腺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的凡纳对虾(900尾)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添加AFB1(500μg/kg)饲料以及添加AFB1(500μg/kg)+戊糖乳杆菌HC-2(5×108 CFU/g)饲料6周。在试验结束后,分别取三组对虾的肝胰腺进行显微观察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和肝胰腺酶活性的测定。AFB1+HC-2组肝胰腺组织同AFB1组相比损伤程度较轻。同对照组相比, AFB1组和AFB1+HC-2组的肝胰腺免疫基因Rab、GST、mucin-likePM、Dorsal、Relish、Pro-PO的相对表达量均呈现显著下调(P<0.05),且同AFB1组相比, AFB1+HC-2组的免疫相关基因GST、Dorsal、Pro-Po的相对表达量下调的较少(P<0.05)。同对照组相比,AFB1组和AFB1+HC-2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KP)明显上升,且AFB1+HC-2组的AKP活性要高于AFB1组。同对照组相比,AFB1组和AFB1+HC-2组中谷胱甘...  相似文献   
124.
125.
吴湘  吴昊  叶金云 《海洋与湖沼》2014,45(4):783-788
本文研究了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在培养7d内对铜绿微囊藻(FACHB-905)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7d)值为47mg/L,但抑制效果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黄花水龙化感物质的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为50—75mg/L,藻细胞培养4—7d内相对抑制率达50%—95%。同时发现整个培养期间,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MC-LR的胞外释放无显著影响。培养7d后,单位藻细胞内MC-LR的含量随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6d后无显著影响。藻细胞培养液中MC-LR总量不会增大。由此可知,利用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既能有效控制藻细胞生长又不会促进藻毒素的释放,生态安全性高,可应用至实际水体水华处理中。  相似文献   
126.
毛嵌线螺的研究Ⅱ.捕食行为与捕食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嵌线螺科(Cymatiidae)为肉食性中腹足类,在其贝壳的前唇有长短不一的水管沟,水管可以由水管沟中伸出,在外形上与草食性腹足类显着不同.嵌线螺的头部有一圆柱形的能大幅伸缩的吻,口位于吻的前端;在吻的基部、食道的上方有一由唾液腺特化而成的腺体,该腺体能分泌酸性或麻痹性物质,该物质对嵌线螺捕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1-3].嵌线螺的捕食对象因种类不同而有一些差异,主要有多毛类、海鞘、棘皮动物、甲壳类以及腹足类或瓣鳃类[1,4,5].  相似文献   
127.
Neomysis awatschensis was collected on the west coast of Jiaozhou Bay,Qingdao in 1992 and acclimated in the laboratory conditions.The acute toxicity method using 4 ~6 day juvenile mysid of this species is studied.The species is compared with M.bahia in taxonomy,geographic distribution,morphology,as well as the sensitivity to reference toxins,Based on the results,we recommend N.awatschensis to be a standard marine organism for toxicity test in China and the method to be applied in toxicity evaluation of drilling fluids.In this paper,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stud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n the evaluation of several drilling fluid products.  相似文献   
128.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的爆发进而引起藻毒素的释放。微囊藻毒素(MCLR)是最为常见的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本文采用紫外/氯组合工艺,研究其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紫外/氯共同作用下能够产生·Cl、·OH等活性自由基,具有协同降解MCLR的作用,30 min即可实现MCLR的完全去除,其降解效率随着氯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pH的变化对紫外/氯降解MCLR没有影响;在碱性条件下,MCLR的降解效率随pH的升高显著降低,pH升高至9时,30 min MCLR的降解效率仅为41.3%。此外,不同的水样来源和水质特点对紫外/氯联合降解MCLR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纯水、西湖水及水厂滤后水的30 min去除率分别为99.5%,40.2%及63.3%。MCLR 的降解效率随腐殖酸质量浓度增大而降低,在60 min作用时间内,不含腐殖酸水样的MCLR去除率高达99.5%,当腐殖酸质量浓度增加到10 mg/L时,MCLR去除率仅为45.3%。  相似文献   
129.
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或淡水环境中的一些藻类生物量暴发性增长会形成有害藻华(harmfulalgalblooms,HAB),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近50年来,近海有害藻华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一类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有害藻华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计划(GEOHAB)"和"全球变化下有害藻华研究计划(GlobalHAB)"支持下,有害藻华研究不断深入,在"有害藻华原因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分布特征与适应策略"、"典型有害藻华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对有害藻华的影响"、"藻毒素与人类健康"、"有害藻华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害藻华是我国近海最突出的生态灾害之一,自2000年以来,我国近海大规模有害藻华不断出现,藻华原因种表现出多样化、小型化和有害化的演变趋势,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针对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本文从有害藻华原因种基础生物学研究、有害藻华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近海有毒藻和藻毒素研究、有害藻华监测与治理研究等四个方面对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综合国内外有害藻华现状和相关研究进展,建议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近...  相似文献   
130.
改性粘土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可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藻华生物。但利用改性粘土絮凝产毒藻后,水体中胞内外藻毒素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考察了I型改性粘土(MCI)絮凝典型产毒甲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pacificum)后,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内和胞外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MC I对密度为6.11×10~3 cells/mL的A. pacificum 3小时去除率达62%,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单细胞毒素含量和PSTs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水体中总PSTs含量大大降低,其中由絮凝沉降导致的胞内PSTs被去除量占水体中PSTs总减少量的90%以上。另外,针对MC I对胞外PSTs吸附效果的研究发现,低于0.5 g/L的MC I对胞外PSTs无明显吸附效果,而在利用0.2 g/L MC I絮凝去除大部分亚历山大藻后,水体中胞外PSTs含量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该用量下的MC I未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毒素。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有毒甲藻藻华的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