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8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43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1401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30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大沽河是青岛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地,过量开采导致严重的地下咸水入侵,研究地下咸-淡水的地球化学作用对于地下咸水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选取大沽河地下咸淡水过渡带作为研究区,在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地下水水质和含水介质矿物分析,借助当前成熟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 2.0,计算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和络合离子的含量,定量确定矿物的饱和指数和地下水流向上矿物相与水之间的物质交换量。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钠、钾、镁、钙主要以单一离子形态存在,硫、碳主要以络阴离子形态存在,而硅和铝主要以络合物形态存在;(2)在地下水流动路径上,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高岭土处于过饱和状态;而石膏、CO2、氯化钠、萤石、玉髓处于不饱和状态;(3)咸淡水过渡带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Na型水向Cl-Na型水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2.
说起汤宝新,睢县河集乡的群众再熟悉不过了。他是河集国土资源所的老所长。半年前,因身体原因,他将所长位置让给了年轻人,自己担任指导员,但大家仍习惯地喊他"汤所长"。2014年12月9日上午,汤宝新刚打开办公室大门,一位六旬老汉手捧着一面锦旗走进来,紧紧握着他的手:"谢谢你呀,汤所长!要不是你从中调解,我们两家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呢!"老汉姓刘,来自河集乡朱桥村,因与邻居朱某发生纠纷,  相似文献   
123.
研究了东营凹陷八面河北部斜坡带的断裂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明确了该区的断裂展布特点和断层活动性,弄清了北部斜坡带的演化规律,同时分析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中生代以后,八面河地区存在2种独立的构造变形系统:一是板块边缘相互作用力;二是到后期由于板块的持续俯冲,地幔底辟作用在岩石圈底面产生的牵引力。八面河北部地区在这2种构造力的综合作用下,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24.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朝成 《地质学报》2010,84(12):1817-1828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佳木河组发育火山岩、砂砾岩两类储集层.应用储层静态宏观岩相、岩性、微观结构及动态成岩与孔隙演化相结合方法,着重探讨储层主控因素.据储层主控因素,提取相应地震属性,有效开展储层横向预测,达到有利勘探区带优选目的.二叠系佳木河组储层为特殊岩类储集层,属溶蚀孔隙占主导的低孔、低渗双重介质类型,火山岩具强酸敏性,砂砾岩具强水敏性,对气层钻井与试油保护要求较高.二叠系佳木河组储层主控因素为岩性、岩相和溶蚀作用.岩性决定储层基质孔隙发育程度,岩相决定储层规模,溶蚀决定储层优劣,沿断裂带与流体疏导体系溶蚀作用较强,形成有效储层.中拐-五八区构造位置有利,佳木河组形成自生自储,是天然气勘探重要区带.勘探区上亚组有利区位于八区白碱滩断裂带,沿断裂带展布;中亚组有利区位于中拐凸起东翼五区,沿尖灭线展布;下亚组有利区围绕中拐凸起南北两翼断裂发育区展布.  相似文献   
126.
西气东输二线东段管道工程倒水河定向钻穿越,管径为中1219mm,穿越地层主要粉质粘土、中粗砂和砂岩层,局部层位含卵砾石,地质软硬交错,施工难度大。经多次方案论证,拟定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控制,确保了回拖成功。  相似文献   
127.
根据在西藏西北部日土县拉竹龙地区重新测量了西藏区调大队1984年所测的两个地层剖面——饮水河北岸剖面和兽形湖北岸剖面,在原来定为上奥陶统兽形湖组的底部发现了一套含笔石和几丁石化石的黑色页岩和炭质板岩,其中笔石Pristiograptus和几丁石Ancyrochitina brevicollis、Conochitina sp.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标准分子。同时在兽形湖组中也发现了大量兰多维列世的腕足类化石Hindella xizangensis和竹节石Gotlandellites sp.。证明了拉竹龙地区饮水河北岸和兽形湖北岸两个剖面均未出现真正的奥陶纪地层。通过所采集到的笔石、几丁石、腕足类、三叶虫、头足类、牙形刺、竹节石、珊瑚、遗迹化石的准确鉴定,重新修订了本地区志留系的划分和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以笔石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饮水河组,以碎屑岩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兽形湖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文洛克统普尔错组和以碳酸盐岩相为主的罗德洛统至普里道利统野牛坡组。本区志留系目前发现的最低层位相当于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笔石带Spirograptusturriculatus带和Streptograptus crispus带,最高层位相当于欧洲和藏南壳相志留系的最高一个头足类化石带Kopaninoceras juncudum带或牙形刺组合Neoprioniodus latidentatus-Ligonodina siluria组合。  相似文献   
128.
黄冈河大堤是一宗典型的独流入海河流防洪、防潮工程,由海堤与内河防洪堤组成,其洪潮水面线推算中起推流量与起推水位的确定,囊括了水文水利分析计算中设计洪水推算、调洪演算、洪水组合分析、潮汐分析、洪潮组合分析、天然河道水面线推算等内容.还包含有汇流历时分析、桥梁(墩)壅水计算等技术难点.这一系列的分析推算工作,及其在黄冈河大堤加固达标工程中的应用,具有示范案例作用,可作为其他沿海地区类似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9.
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坡金矿床位于桐柏山北麓的围山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中部,矿体的空间分布严格受含矿岩系及赋矿构造双重控制,深部矿体赋存层位和上部明显不同,直接受高角度的挤压破碎带控制,说明银洞坡金矿床不仅仅受背斜轴部构造(层间破碎带)和地层的双重控制,局部矿体直接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因此,在深部和外围进一步寻找不完全受层位控制的盲矿体,将有可能大幅度地扩大矿山的地质储量,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130.
河型转化是河流演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综合反映,具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生产的双重价值。以嫩江干流上游(以下简称嫩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和地貌、气候等资料描绘了1985—2020年嫩江上游的河流形态特征,分析了河流类型、河型转化控制因素及河型转化模式。研究表明:(1)嫩江上游整体为稳定的河流且稳定性先增后减,顺河流方向发育三种河型——低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Ⅰ)、高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Ⅱ)、低坡度较稳定的网状河(河段Ⅲ);(2)构造活动微弱是河流稳定的前提,气温和降水变化量是稳定性变化的控制因素,且气温变化量的贡献率更大;(3)河段Ⅰ转化为河段Ⅱ的控制因素为断层和冻土,土壤起协同作用,河段Ⅱ转化为河段Ⅲ的控制因素为地形和河流边界岩性,土壤、植被起协同作用;(4)嫩江上游的河型转化是一种流域尺度内构造运动限制的中纬度半湿润-湿润区山地曲流河向平原网状河转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常见于东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