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5篇
  免费   3013篇
  国内免费   4055篇
测绘学   320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1327篇
地质学   14299篇
海洋学   2162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824篇
自然地理   643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442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620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545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488篇
  2015年   626篇
  2014年   810篇
  2013年   675篇
  2012年   818篇
  2011年   885篇
  2010年   708篇
  2009年   776篇
  2008年   776篇
  2007年   683篇
  2006年   631篇
  2005年   647篇
  2004年   614篇
  2003年   572篇
  2002年   528篇
  2001年   612篇
  2000年   570篇
  1999年   541篇
  1998年   499篇
  1997年   455篇
  1996年   466篇
  1995年   416篇
  1994年   377篇
  1993年   335篇
  1992年   354篇
  1991年   363篇
  1990年   301篇
  1989年   214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复元活血汤加减口服,配合牵引和推拿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推拿疗法配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8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8.6%,对照组为4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52.
半潜式航行体是遥控猎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回转机动性直接影响系统的探测精度及作业安全。 参照国外典型半潜式航行体设计仿真模型,建立其运动方程组,分别在不同航速和不同垂直舵角下对半潜式航行体的水平定深回转运动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半潜式航行体具有较好的回转机动性, 回转半径随着垂直舵角的增大而减小,横滚角随着航速及垂直舵角的增大而增大,应综合考虑回转半径及横滚角进行实际控制。  相似文献   
853.
目的:系统评价手法与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并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漏斗图分析。结果:检索到487篇中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篇,总样本量1352例。Meta分析显示治疗总体疗效:OR=4.27,95%CI[2.93,6.21],Z=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疼痛评分改善评价提示MD=-1.44,95%CI(-3.02,-0.14),头晕症状改善评价显示OR=3.53,95%CI(2.16,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结果显示图形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可能。结论: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方法学评价质量较低,现有证据提示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单纯运用牵引治疗有明显优势,但由于本次研究的局限性,该结果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854.
南襄盆地泌阳断陷下第三系陆相层序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受权  陈国能 《地球学报》1999,20(2):207-214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3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包含的3个构造层序。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即构造层序Ⅱ)为湖盆沉积充填主体,其可划分为7个层序组,各层序组具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层序。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1.40、1.02Ma的3个陆相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年代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及其陆相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855.
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洪安  彭君  慕小水 《地球学报》2003,24(2):171-174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内各凹陷重要的勘探对象。笔者根据对东濮凹陷形成演化、沉积特征的研究,结合油田下洼勘探的需要,提出了断层分析法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总结出3种模式,经在多个地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立足于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和地震资料对断层的识别能力高于对砂体的分辨能力,操作简便、实用,对断陷盆地的深化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6.
应用沉积地层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3K7)估算1916—2003年三门湾表层海水温度(SST)与变化。SST波动范围为15.97~18.00℃,年平均为17.03℃。该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同时应用长链烯醇不饱和指数与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厄尔尼诺现象。研究显示三门湾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但是其涛动幅度不如东太平洋的强烈。通过比较厄尔尼诺期间(2003/2002年)和非厄尔尼诺期间(2006/2005年)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信号、生物量、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在厄尔尼诺时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呈现偏高的趋势,三门湾的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数量变化与台湾暖流活动过程中携带的浮游性动物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57.
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PLD)在铝酸镧衬底上制备了c取向的高氧空位含量的锶钴氧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薄膜单一取向且没有明显杂相.原位的高气压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仪(RHEED)监测显示,薄膜为层状生长.通过对薄膜磁化强度随温度、磁场及时间的变化曲线进行测量,发现零场冷曲线上可能存在两个特征温度:TfTa.Tf为对应玻璃态的冻结温度而Ta对应少量的不缺  相似文献   
858.
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悬浮体及沉积物来源与输运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台湾海峡作为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其悬浮体和沉积物的来源和输运格局非常复杂。2005年4~5月利用带有浊度传感器和荧光传感器的SD204型CTD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627个站位的悬浮体特性进行了综合调查,并采集了底层沉积物。在室内分别利用英国Mar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和德国ELEMENTOR公司生产的ELEMENTOR varioELIII型元素分析仪对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沉积物碳、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受粤东沿岸流、韩江冲淡水、九龙江冲淡水及台湾海峡混合水影响,其中粤东沿岸流在向北输运过程中影响强度逐渐减弱,韩江冲淡水影响范围较大,并且在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向东北方向输运;长时间尺度的沉积物输运格局表明,近岸沉积物由岸向海输运,远海地区沉积物由海向岸输运,并且在汕尾南部海域、南澳岛东南部海域形成了沉积物的汇聚区,沉积物以陆源为主;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受控于区域内水团、悬浮体分布及运动格局;在春季上升流形成早期尽管叶绿素荧光值相对较低,但其对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59.
选取胡安·德富卡洋脊(Juan de Fuca Ridge,JDFR)因代沃(Endeavour)段的17个热液黑烟囱体样品对其中的硫同位素进行分析测定,讨论了因代沃段热液活动区内黑烟囱体成矿的物质来源、将硫同位素数据与已发表的热液流体及硫化物数据耦合,并结合前人的成果得到如下认识:(1)因代沃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其他无沉积物覆盖的洋脊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相似,然而其相比于南胡安·德富卡洋脊(South Juan de Fuca Ridge,SJFR)硫化物亏损重同位素;(2)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如果SJFR硫化物的硫全部来自基底玄武岩的淋洗与海水中的硫酸盐,那么因代沃段硫化物的硫可能有1%~3%来自沉积物的贡献,故提出因代沃段成矿系统中的硫来源主要来自基底玄武岩,同时伴随有少量海水硫酸盐来源及沉积物来源的硫加入;(3)将硫同位素数据与已发表的热液流体及硫化物数据进行耦合发现热液流体中的沉积物信号与硫化物中的硫可能来自不同的源,并提出沉积物端元可能位于下渗区。  相似文献   
860.
The abundance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viable diatom resting stage cells in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06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of viable resting stages was enumerated with 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MPN) technique. Overall, 25 diatom species (including varieties) belonging to 16 genera were detected. Viable resting stage cells were common, on the order of 103 to 106 cells/g dry mass. The abundant taxa included Skeletonema marina, S. dohrnii, Chaetoceros curvisetus and Thalassiosira spp., with Skeletonema accounting for 83.3% of the cell.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10, 15, 20, 25℃), salinity (20, 25, 30, 35 psu) and light intensity (0, 300, 4 000, 8 000 lux) on the germination of resting stages in sediment sample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ght intensit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ermination of diatom resting stage cells (p <0.01) and that diatoms could not germinate in darknes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had no noticeable effects on the germinati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abundant diatom resting cells in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which could serve as a "seed bank" in th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success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itiation of algal blo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