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19篇
  免费   1993篇
  国内免费   1872篇
测绘学   1524篇
大气科学   1252篇
地球物理   1011篇
地质学   8308篇
海洋学   174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433篇
自然地理   2305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466篇
  2022年   569篇
  2021年   657篇
  2020年   433篇
  2019年   580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988篇
  2013年   677篇
  2012年   865篇
  2011年   836篇
  2010年   842篇
  2009年   771篇
  2008年   899篇
  2007年   746篇
  2006年   777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503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439篇
  2000年   400篇
  1999年   329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98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257篇
  1994年   195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147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域,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点区域和黄金地带。海岸带地区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承受着相当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其中,陆源污染物排海是导致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主要原因。文章通过对威海市辖区海岸带陆源污染现状及深层原因的分析,探讨基于生态系统的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42.
大港湾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9年8月对大港湾海域的水质、沉积物、生物监测结果,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根据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综合分析了水质中富营养化程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相似文献   
943.
<正>"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是国家批准的重大海洋专项,是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组成。自2004年9月开始的"海水资源利用调查与研究"及随后启动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等专题任务,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地  相似文献   
944.
青岛近海浒苔的污染与预防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青岛近海发生的浒苔污染事件,文章叙述了青岛市预防及治理浒苔污染采取的措施,并分析了浒苔污染的成因。提出应采取有效方法彻底解决近海水质的富营养化,才能预防浒苔污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45.
通过对19个观测井2年定期、连续的水位观测,以及水质主要9种离子浓度分析,阐述了辽东湾西部沿岸海水入侵的分布特征。根据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总结了随着海水入侵的发展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5大类型:Na+-Cl-型、Cl-.HCO3-或HCO3-.Cl-型(阳离子为Ca2+.Na+)、HCO3-.Cl-.SO42-或Cl-.HCO3-.SO42-型水(阳离子为Ca2+)、SO42-.HCO3-型(阳离子为Na+.Ca2+)、HCO3-型(阳离子为Ca2+.Na+)。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带状分布,类型变化规律明显,反映了海水入侵分布特征。当淡水开采时,水位降深越大,微咸水入侵强度越大。控制淡水开采是防止微咸水入侵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46.
良好的旅游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是区域旅游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利用突变级数法对近12年来福建省南靖县土楼旅游环境进行定量评价,同时结合问卷调查、访问等形式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总的环境影响度经历了2005~2011年的迅速波动上升期和2011~2016年的缓慢稳定上升期,但土楼旅游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度在下降,主要是因为景区的开发偏向商业化,逐渐淡化文化的发展,为更好地发展南靖的旅游业,应务必加强土楼的文化影响度。  相似文献   
947.
张天中 《地理教学》2019,(10):18-2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开展思维结构评价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该实施意见在当下标准化测试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专题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传统地理综合题为素材,设计基于SOLO分类评价的开放性问题。并将该问题运用于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诊断并给出了个性化建议。以期为基于SOLO分类的思维结构评价的广泛开展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48.
949.
岳辉  刘英 《干旱区地理》2019,42(2):314-323
利用2000—2014年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栅格像元趋势分析、稳定性评价的方法,研究了陕西省近15 a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利用Hurst指数对陕西省植被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NDVI与年均温度和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年、2015年陕西省NDVI均值分别为0.4273、0.4942, 15 a来增加了0.067,增长了16.0%,其中陕北地区NDVI增加明显,关中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陕南地区NDVI总体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陕西省植被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全省植被未变化的占52.0 %,改善部分占44.27 %,退化部分占3.73%,说明15 a间陕西省植被覆盖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植被状况有所改善;其中陕北地区植被呈明显改善区域面积较大,关中地区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减少,陕南地区植被变化幅度较小。陕西省植被稳定区域占50%以上(0 0.2),说明15a间陕西省植被较为稳定,变化程度不大;其中陕西省植被最稳定地区主要集中在陕南、延安南部,榆林部分、西安、渭南少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Hurst指数分析表明陕西省44.54%面积的植被未来有可能面临退化,主要分布在陕北和关中地区的北部,植被未来有可能退化也有可能改善的面积占49.78%,主要分布在延安和陕南地区。陕西省近15 a气温和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48 ℃·(10 a)-1和69.5 mm ( a)-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均降雨量是影响NDVI的主要气象因子,同时陕西省植被变化也受到了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生态政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0.
随着化肥、农膜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投入,耕地面源污染的程度随之加重。文章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P-S-R框架理论,构建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入土壤理化数据,使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和田地区1980 年及2016 年耕地面源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运用耕地生态风险模型、生态风险转移矩阵、Arcgis分析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状况。研究结论如下:和田地区1980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为II级或III级,呈“中间高,两侧低”分布;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上升至IV级或V级,呈“倒W型”分布,各县耕地面源污染程度较1980 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墨玉县和于田县在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的V级,而民丰县因自身生态环境的强脆弱性,同样需要提高关注。根据面源污染“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应切实推进和田地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增强技术指导,开展试点工作,改善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