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对应用基础地形图制作导航电子地图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描述了使用基础地图制作导航电子的地图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使用SDE进行网络连通性检查。  相似文献   
92.
北方两次不同类型降雪过程的微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晶  王鹏云  李想  逯莹 《气象学报》2007,65(1):29-44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分别模拟了中国北方地区两次不同类型的降雪过程:2001年12月7—8日的北京小雪和1999年11月23—24日的辽宁雨转雪过程。文中还从微物理角度研究了这两次降雪过程,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降雪的水成物相态及其源项分布特点,并初步探讨云物理过程对降水热力、动力过程的反馈作用。重点分析了云物理变量的模拟结果,计算时采用输出水成物源、项小时累计量的方法,讨论了最大降水时段内各源、项的分布特征,并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水成物相变潜热作用和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对云的反馈影响。结果表明,云中水成物相态分布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北京小雪过程为气、固两相粒子作用,辽宁雨转雪过程为气、液、固三相粒子相互作用;在最大降水时段内,雪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水汽凝华增长和雪收集冰晶增长,过冷水对形成霰很关键,冰相粒子融化加强雨的形成;降雪过程对热力、动力过程具有一定的反馈影响,相变潜热对上升运动和降水有正反馈作用,降水粒子下落拖曳力对上升运动和降水有负反馈作用。辽宁降雪过程降水粒子丰富,云物理过程对降水热力动力过程的反馈作用比北京小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93.
瓦里关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长及其在气候与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国际上众多的科学计划和观测体系都把它们的时空分布、源及趋势列为重要内容,获得的各种资料在评价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及有关对策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阐述了在中国内陆本底地区开展温室气体长期、定点观测的意义和必要性,系统地讨论了10多年来中国瓦里关本底站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利用瓦里关经严格国际比对和质量控制的大气CO2、CH4长期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的地面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瓦里关大气CO2和CH4本底资料筛选方法;利用本底观测资料,研究了瓦里关大气CO2及其δ13C、CH4和CO本底变化及源特征所体现的亚洲内陆地域特点和全球代表性,并进一步与同期、同纬度海洋边界层参比值(MBL)以及北半球其他6个大气本底站同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了瓦里关大气CH4和CO独特的季节变化并探讨了成因;根据空气团后向轨迹簇所途经的下垫面源同观测的大气CO2和CH4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瓦里关大气CO2和CH4的输送来源;利用Hysplit-4扩散与输送模式,计算了冬、夏典型月份人为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源对瓦里关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并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4.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和热量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利用NCEP/NCAR 每日4 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4年7月17-21日华南汛期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Q2),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南汛期暴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水汽和凝结潜热.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都是这次华南暴雨过程重要的水汽供应源.暴雨区南边界为水汽的主要输入区,北边界为主要输出区,而暴雨区南、东边界的水汽输送主要发生在低层,西边界在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大致相当.在这次降水过程中,视热源和视水汽的较大值与降水的大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视热源、视水汽和垂直上升运动与降水量的变化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视热源垂直方向上的峰值在400 hPa附近,而视水汽呈双峰型特征,峰值分别在700 hPa和450 hPa附近.垂直平流项均是视热源、视水汽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95.
柳艳菊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5,63(4):443-454
通过对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大尺度风场、温度场、厚度场、地面气压场以及视热源与视水汽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场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在季风爆发早期,大尺度背景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季风爆发以及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天气和动力条件;季风爆发后期持续的大范围中尺度对流活动反过来会对大尺度环流存在明显的反馈作用。由对流活动强烈发展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南海北部造成了显著的大气加热,使对流层中上层出现一明显的加热中心,这导致:(1)南海上空经向温度梯度由高层向低层发生反向,形成北高南低的温度梯度,从而使大尺度环流发生季节性改变;(2)相应南海北部地面气压不断加深,形成宽广的季风槽和明显的减压区,促使副热带高压从南海地区最后撤离;(3)随着中低层低压环流的不断发展,对流系统和降水区进一步加强并向南扩展,有利于南海季风在南海中、南部地区爆发和维持;(4)季风槽的加深使其南侧的季风气流与水汽输送进一步加强,促使季风爆发过程达到盛期。  相似文献   
96.
运用GIS和溶蚀试验数据估算中国岩溶区大气CO2 的汇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在全国18点进行了岩石试片试验,以此为依据,通过利用GIS综合叠加分析碳酸盐岩、降雨量、气温和植被分布图,将全国划分为18个区并进行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的估算。全国岩溶区大气CO2 的总量为1423万t /a。除了岩溶面积之外,降雨量、植被和气温对大气CO2 的有很大影响,单位面积CO2 的以雨量最丰富的桂林岩溶区值最大,最干旱的格尔木区最小;森林区则明显高于裸露岩溶区。   相似文献   
97.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南方春季大尺度大气水汽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中东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是中国南方春季水汽的两个主要变异中心区。华南中东部春季水汽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以年代际方差占优;广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春季水汽以年际变化为主。华南中东部以及广西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地区水汽的强度异常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异常导致上述地区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的异常密切相关,当中国南方上空有西南(东北)风水汽通量距平,即西南风水汽输送增强(减弱)时,则上述地区上空的水汽偏强(偏弱)。  相似文献   
98.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凸起发育完整的受古地貌控制的源-系统,研究区古近纪下文昌组进一步可划分为A—H共8个凸起群单元,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之上,8个凸起群单元共划分出17个由独立流域和对应沉积区组成的源-系统。惠陆低凸起东侧发育流域1—6组成的6个独立的源-系统,其中流域2、4和6剥蚀范围大,基底受剥蚀能力强,水系发育数量多且相对聚,是主要的优势物源供给区。2号流域(陆丰13东洼缓坡中部)大的剥蚀面积、花岗岩和喷出岩母岩为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及优势储层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个水系和平面上的优势聚为优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提供了良好的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99.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30~60 d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周顺武  智海 《气象》2014,40(5):530-540
根据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低频降水特征,并重点讨论了30~60 d低频降水正、负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1998年高原东南部降水存在10~20、20~30以及30~60 d周期的低频振荡,其中30~60 d振荡的正(负)位相基本对应着降水的盛(间歇)期。(2)在降水正(负)位相期间,高原南侧存在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而日本海上空维持着一个异常低频反气旋(气旋),受高原南侧低频气旋(反气旋)东北侧的偏南(北)气流以及日本海上空低频反气旋(气旋)西南侧的偏南(北)气流的共同影响,高原东南部为明显的低频水汽辐合(散)区。(3)在低频降水正位相期间,高原地区经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到南海均为低频热源区;负位相,热源、低频分量的分布与正位相基本相反。(4)1998年夏季存在从西太平洋经长江中下游西传至高原地区的30~60 d整层积分水汽通量辐合(散)和100 hPa低频辐散(合),且西传至高原东南部时基本与高原东南部30~60 d低频降水的正(负)位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0.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GPE) source and sink due to stirring and cabbeling associated with sigma dif fusion/ advection is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GPE source and sink is too big, and they are not closely linked to 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velocity. Although the most frequently quoted advantage of sigma coordinate models are their capability of dealing with topography; the exces sive amount of GPE source and sink due to stirring and cabbeling associated with sigma diffusion/advec tion diagnosed from our analysis raises a very serious question whether the way lateral diffusion/advection simulated in the sigma coordinates model is physically acceptable. GPE source and sink in three coordinates i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in their magnitude and patterns. Overall, in terms of simulating lateral eddy diffu sion and advection isopycnal coordinates is the best choice and sigma coordinates is the worst. The physical reason of the excessive GPE source and sink in sigma coordinates is further explored in details. However, even in the isopycnal coordinates,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Eulerian coordinates can be contaminated by the numerical err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ction te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