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基于地表径流的自然特性从DEM提取谷地线,使用的一个关键参量是水量阈值,目前该阈值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没有一个定量的确定模型。从谷地系统自身的相似性特征出发,研究了多尺度条件下水量阈值与谷地线平均分叉比的关系,基于自相似性和平均分叉比趋近常数的原理确定了有效的水量阈值区间。  相似文献   
292.
下白垩统是鄂尔多斯盆地晚中生代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同时也是近年来新发现砂岩型铀矿的重要层位。恢复该时期的源-系统对认识燕山运动晚期在华北克拉通西部的构造-沉积响应、古气候转变和盆地内砂岩铀矿的富集规律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进行古流向测量、不同层位碎屑锆石U-Pb测年,优化周缘潜在物源区锆石U-Pb年龄数据集的编方案,定量计算出各物源区对盆内的碎屑贡献比例,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白垩世的源-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中碎屑锆石具有1.79~1.64 Ga、2.02~1.82 Ga和2.58~2.45 Ga 3个稳定的前寒武纪年龄峰值,以及336~257 Ma和476~425 Ma两个稳定的显生宙年龄峰值。定量的物源分析结果表明,阴山、狼山、桌子山-贺兰山和阿拉善地区以不同的贡献比例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具多物源同时供给的特征。阴山在整个早白垩世一直是主要的物源供给区,与狼山共同向盆地内部提供河流相沉积。阿拉善地区则通过原地风蚀将物质从桌子山北部和贺兰山顶以风沙搬运的方式带入鄂尔多斯盆地,在洛河-罗汉洞沉积期共同构成了研究区风成与水成交替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293.
华南夏季大气水汽汇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9,他引:3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夏季大尺度大气水汽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地区、华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南方夏季水汽的2个主要的变异中心区。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地区夏季水汽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南部沿岸地区夏季水汽则以年际变化为主。西南地区东部至华南北部附近地区以及华南南部沿岸地区水汽的强弱异常变化,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异常而导致上述地区的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的异常是密切相关:如果向华北或者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增强(减弱),则华南地区得到的水汽减少(增加),导致上述地区上空的水汽偏弱(偏强)。  相似文献   
294.
295.
本文从水泥材料碳发生原理、碳化影响因素、混凝土水泥碳、砂浆水泥碳与水泥窑灰碳等方面,综述水泥材料整个生命周期碳的相关研究。众多研究表明,水泥材料的碳化过程受水泥的材料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混凝土在在建筑使用阶段的碳量核算方法主要通过碳化深度定量表达,而在拆毁和回收利用阶段的碳核算方法缺乏;砂浆水泥和水泥窑灰的碳化速度要高于混凝土,但其碳核算方法仍未建立。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水泥材料碳影响因素及相应碳化参数的研究,从生命周期角度系统建立完整的水泥材料碳核算方法体系;精确核算中国乃至全球水泥材料年碳吸收量、碳累积量,并分析水泥材料碳在碳失中的贡献比例;从生态学和气候变化视角阐述水泥材料碳对城市碳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6.
广东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58~2004年实测降雨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地区大尺度水汽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通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平均而言,广东春夏季大气向地面输送较多水资源,秋季地气间相互交换的水分相当,冬季由地面向大气输送较多的水资源。四季和年水汽的年际分量方差贡献均占主导地位,秋、冬季水汽的年际分量有约3年的显著周期。除了显著的年际分量外,冬、春季和年水汽的年代际分量方差贡献也较显著,占总方差的40%以上,以30多年的长周期变化为主,目前正处于由正位相向负位相转变的过渡期,预示今后广东有偏旱趋势。广东冬春季水汽的异常有显著的同相关系。另外,夏、秋季水汽的年代际分量有10~15年的显著周期。广东各季大气水汽偏强(弱)是由于从热带低纬输送到南海北部至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强(减弱),并伴随着水汽通量的辐合的增强(减弱)造成,但各季水汽通量异常分布型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