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5篇
  免费   1100篇
  国内免费   1942篇
测绘学   217篇
大气科学   252篇
地球物理   691篇
地质学   5343篇
海洋学   125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07篇
自然地理   61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402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69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岩溶塌陷机理是开展岩溶塌陷监测、预警、防控及治理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岩溶塌陷机理研究都是以事后调查的定性推测为主,缺乏必要的科学观测数据支持,导致目前的岩溶塌陷机理仍然处于假设阶段,并成为岩溶塌陷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方面的理论瓶颈问题。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岩溶塌陷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的岩溶塌陷机理都可以归结为土岩体的渗透变形,但其临界或破坏指标还需进一步探讨,此外指出随着高频采样的压力、加速度计及声波等传感器的实用化,塌陷机理研究将面临着从静压力到动压力方面的挑战,并且压力脉动造成的气蚀破坏、共振破坏也将是下步探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2.
谭家华 《中国岩溶》2023,(4):636-647
MODFLOW-CFP软件很好地解决了管道流与含层连续介质地下渗流的耦合问题以及管道中流运动的层流-紊流转换问题,为岩溶管道型地下系统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适用的数值模拟平台,近年来也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推广该软件在岩溶地下系统定量平价和研究中的应用,避免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盲目性,文章结合MODFLOW-CFP软件自身的特点、岩溶系统常见的循环特征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地下数值模拟的基本要求出发,探讨如何通过一些有针对性且相对比较容易开展的野外岩溶文地质调查、降雨-流量(位)高分辨率监测、地下示踪试验和综合分析研究等工作,提取MODFLOW-CFP模型所需的关键结构要素、文地质参数以及模型识别的目标函数,进而提高复杂岩溶系统地下数值模型的仿真度和预测精度,推动岩溶地下定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3.
以三峡库区凉井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研究手段,构建了滑带强度弱化模型,提出了渗流驱动的滑坡启滑判据,应用Geo-studio有限元程序分析了库不同升降速率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库升降作用下岸坡渗流场演变规律和渗流驱动下的启滑机制。研究表明:(1)渗透压力与渗透时间的变化是滑带土强度弱化的关键因素,弱化到临界强度时,在渗流驱动下发生压剪破坏而启滑,由局部向整体以渐进模式破坏失稳;(2)库升降过程中,坡体内孔隙压力滞后性较明显,位升降速率会影响坡体地下响应时程,升降速率越大,孔隙压力变化越大,渗流驱动力越大,滑坡稳定性变化越快,越趋近于渐进破坏;(3)库位从175 m降到145 m,凉井滑坡滑面法向应力最大降低了38.19%,剪应力最大降低了22.20%,有效法向应力最大落差为168.64 kPa,抗剪强度最大落差为63.45 kPa。以上分析结论与规律可为涉滑坡启滑机制分析、库岸山体滑坡失稳研究及应急防治工程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珊瑚岛礁地基处理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珊瑚砂场地的振冲加固处理效果,分别对振冲加固的珊瑚砂地基和未经振冲加固的松散珊瑚砂地基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收集并对比分析了孔隙压力和加速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振冲加固后的珊瑚砂地基在经历0.1g地震时超孔压持续缓慢增长并直至激励结束,未经振冲加固的珊瑚砂地基在激励输入3~4 s内超孔压迅速上升并达到稳定,并且整个地震模拟过程中加固地基超孔压始终小于未加固地基。振冲可有效降低地震输入时珊瑚砂地基的超孔压发展,振冲加固后的珊瑚砂地基在0.1g地震作用下超孔压较未加固的松散状态下降了37.2%~67.3%。经振冲加固后的珊瑚砂地基可有效减少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振冲加固后的放大系数为未加固地基的78.1%~91.1%。  相似文献   
995.
张良 《地质与勘探》2023,59(6):1250-125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分带特征,通过对不同分带砂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环境敏感参数特征对比研究,将旬邑-宜君地区古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岩作用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二次还原改造阶段。(1)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含氧进入目的层砂体,使砂体中Fe2+氧化成Fe3+(Fe2+含量最低,Fe3+最高);砂体中的U被氧化为U6+,形成铀酰腐殖酸盐络合物发生迁移(U、Corg、S含量最低、Th/U比值最高);长石高岭土化使Si发生流失(SiO2含量降低);携带大量U的氧化流体运移至氧化还原过渡带(Corg、∑S含量最高、Fe2+含量仅低于灰绿色砂体),还原剂(有机质和黄铁矿等)将U6+还原成U4+,形成沥青铀矿;U4+与SiO44-发生反应形成铀石(Th/U比...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揭示路基冻结过程中地下和土性对分迁移规律的影响,针对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的粉质黏土和砂土进行了单向冻结条件下的分迁移试验。通过土柱上层位置设置碎石层,阻断液态迁移路径,监测冻结过程中土柱的热变化,结合土柱冻结深度、冻结速率曲线、含率分布曲线和补时程曲线,分析仅汽补给时对土柱顶部分聚集和冻结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封闭体系还是开放体系,粉质黏土和砂土土柱都会在冻结区中形成两处分聚集区:第一分聚集区为控温板底部,以霜的形式聚集,主要是由土柱顶部土体的汽迁移并凝华相变形成;第二分聚集区为冻结区中液态和气态共同迁移形成,随着冻结锋面的向下推移,形成不连通孔隙的界面,液态向0℃冰锋线迁移聚集并相变成冰,汽迁移路径受阻而凝华成冰,致使该处含率显著增加。相较于封闭体系,开放体系使两处分聚集区产生更大的分增量。相比于粉质黏土,砂土介质孔隙较大,在试验时间内汽补给对分聚集区的影响更明显,但由于砂土持能力减弱,汽补给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97.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34-338
南江县马门铁矿大地构造归属于扬子地块,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稳定克拉通之间的前陆褶皱冲断带。通过对前人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及研究,而后又对矿区进行实地考察,初步分析了马门铁矿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元古界火地垭群,在构造上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压性特征,片理和近南北向的小规模横断层非常发育,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为主;主要控矿因素为岩浆岩和断裂构造;经过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域铁矿为沉积变质经后期热液迭加改造而形成的铁矿床。  相似文献   
998.
选择平顶山煤田二矿、十矿和十二矿51个钻孔的隔层厚度、断层复杂程度、含压、含层单位涌量、采高5个因素为评价因子,以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的常权权重为基础,应用变权理论确定各指标因子的变权权重;分别利用物元可拓法、模糊可变集理论、突变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层底板突危险性进行评价并确定突危险性等级。与实际开采情况的对比分析证明,模糊可变集理论是最适宜研究区的底板突危险性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开采实际较为吻合。模糊可变集理论的评价表明,二矿、十矿、十二矿带压区内安全区占比分别为4.08%、14.30%、0,低威胁区占比分别为76.91%、83.14%、85.78%,高威胁区占比分别为19.01%、2.56%、14.22%,研究区内暂无危险区。   相似文献   
999.
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简称“陷落柱”)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80多年来,在中国华北煤田39个矿区煤矿开采过程中共揭露10 000多个陷落柱,因其导致的重大突淹井事故20余起,研究岩溶陷落柱对系统认识中国矿山岩溶文地质条件以及防治岩溶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总结了华北煤田陷落柱的发育特征、成因机理、突机理、探查与防治方法,归纳出近年来华北南缘陷落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目前华北煤田生产过程中陷落柱研究与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从陷落柱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小型隐伏陷落柱精细化探查与解译、陷落柱“动态监测—预测模型—突机理”模式以及陷落柱害防治技术体系等方面展望了其今后研究趋势及害防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川东明月峡背斜地下岩溶发育的强烈非均质性造就了独特的地下径流模式,孕育出区域复杂的岩溶工程文地质问题,查明明月峡背斜南段地下径流模式对指导区内隧道工程选址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张关—排花洞”岩溶系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厘清区内文地质条件,深入剖析区内地下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动力条件,明确区内岩溶含介质不均一性控制下的地下小尺度径流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在平面上表现为形似“扫帚状”的径流模式:在补给、径流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一段(T1j1)、嘉陵江组三段(T1j3)地层(强岩溶化)与嘉陵江组二段(T1j2)、嘉陵江组四段 (T1j4)地层(弱岩溶化)呈间互状分布的特点导致相邻地层之间力联系较弱,以地层为单位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岩溶子系统;在研究区排泄区,受控于势汇最强的T1j3内部管道流对其他地层地下持续的袭夺效应,地下统一汇聚至排花洞暗河出口向御临河排泄,各岩溶子系统最终整合为一个岩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