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337篇
海洋学   93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血蓝蛋白功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蓝蛋白是位于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血淋巴中的含铜呼吸蛋白,脱氧状态为无色,结合氧状态为蓝色。业已证明,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血蓝蛋白在分布、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1]。节肢动物门血蓝蛋白主要存在于螯肢类、甲壳类、多足类和蜘蛛类中[2],一般由3~8个不同的  相似文献   
992.
凹顶藻属海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生物通过生物链、化学信息传送、化学进攻、化学防御等机制相互依存、相对独立、维系着独特紧密的海洋生物体系,作为海洋物质代谢原动力的海藻为了对抗食藻动物的吞食,大多能产生一些有特色的代谢物质,其中凹顶藻属因富含萜类化合物著称,这类化合物含有异戊二烯结构单元,不  相似文献   
993.
巢湖流域不同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3年4月对巢湖流域8个水系147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13种,隶属于3门7纲22目76科177属.8个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在杭埠河发现172种,而在十五里河仅发现10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组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的寡毛纲相对密度均超过96%,派河的寡毛纲和摇蚊幼虫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7.8%和41.1%.裕溪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和杭埠河的腹足纲相对密度最大.杭埠河的水生昆虫相对密度达30.6%,是水生昆虫相对密度最大的水系.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水系特征种差异明显,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是十五里河和派河的最主要优势种,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兆河、裕溪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和柘皋河的最主要优势种,铜锈环棱螺和霍甫水丝蚓是南淝河贡献率较大的两种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Simpson及Margalef指数在8个水系间具有显著差异,Pielou指数在8个水系间差异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水体营养状态和底质异质性.高营养盐浓度导致南淝河、派河和十五里河的耐污种密度高、生物多样性低,而相对较高的底质异质性维持了杭埠河大型底栖动物的高多样性和敏感型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994.
于2014年冬季和夏季调查太湖全湖116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底栖动物55种,隶属3门7纲18目27科52属,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5.5 ind./m2和146.6 g/m2.优势度分析表明,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太湖大螯蜚(Grandidierella aihuens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和拟背尾水虱属一种(Paranthura sp.)是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基于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可将全湖分为3个区:敞水区、水生植被区和富营养区.方差分析表明各湖区间环境因子差异显著.统计分析表明,3个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低,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总氮、总磷、铵态氮、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碳和沉积物中值粒径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K-优势曲线、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从水生植被区→敞水区→富营养区,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生物量逐渐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95.
方格星虫属动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格星虫纲(Sipunculidea Hasehek,1883)方格星虫目(Sipunculiformes Cutler et Gibbs,1985)方格星虫科(Sipunculidae Quatrefages,1865)方格星虫属(Sipunculus Linnaeus,1766)动物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和加勒比海等海域。全世界11种,我国5种,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996.
烟台养马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烟台潮间带主要底栖生物类群间的营养关系和食物网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于2019年春季(3月)和夏季(7月)在山东烟台养马岛潮间带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沉积颗粒(SOM)、悬浮有机质(P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养马岛海滩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在春季和夏季δ13C和δ15N值分别为?20.23‰—?12.99‰, 5.32‰—10.45‰和?21.91‰—?9.88‰, 7.01‰—14.17‰。夏季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值范围相较于春季均有所增加,相同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春季该潮间带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98—3.49,夏季为1.89—4.00。相同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在季节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营养传递顺序可表达为:滤食性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与能量流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997.
潮间带是典型的陆海交互区,其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具有典型性特征。海洋小型底栖动物具有极高的群落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但是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具有区域局限性。2017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于我国纬度最高的双台子河口潮间带,布设7个断面,21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环境的定量采样与分析。共检获7个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530±1474)ind./10cm2和(1836.5±976.3)μgdwt/10cm2,其中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占96.6%和72.1%,其次是双壳类和桡足类。丰度/生物量的季节波动小,自陆向海略呈降低趋势(高位≥中位>低位),统计分析表明其与中值粒径和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季节和潮位影响显著, Bio-env分析显示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沉积物中值粒径、叶绿素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海洋线虫与桡足的比值(N/C)评估显示该区域存在有机污染,且研究区西部最严重,与同区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评价结果较为一致,说明其在生物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鲍思敏  张凯  丁城志  陶捐  王军 《湖泊科学》2024,36(2):536-547
自然流淌的支流在维持建坝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补远江是澜沧江下游的重要一级支流,保持了较为天然的河流状态,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是流域土著鱼类保护区和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在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的背景下,掌握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澜沧江乃至西南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于2019年4月(旱季)和2019年10月(雨季)对补远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5门7纲68科,其中水生昆虫121种,软体动物20种,蛭类3种,寡毛类2种,甲壳类2种,涡虫、线虫各1种。毛翅目和蜉蝣目为全流域优势类群。补远江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旱季和雨季均表现为上游大于中下游,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雨季显著高于旱季。功能摄食类群中,滤食者(41.09%)和收集者(31.81%)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11.00%)、捕食者(11.21%),撕食者(4.89%)较少。Mantel检验分析表明,河宽(RW)、硝态氮(NO3--N)、化学需氧量(CODMn)是影响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功能摄食类群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同。生物指数(BI)和生物监测工作组记分(BMWP)系统评价显示,补远江大部分样点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少数样点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总体水生态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999.
欧强 《地学前缘》2020,27(6):47-66
叶足动物在显生宙最早期的海洋中曾一度繁盛,但如今茫茫大海中它们已杳无踪影。不过,学术界主流认为它们并没有绝灭——早期叶足动物的一个分支成功演化出原始的节肢动物,成就了当今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家族(六足类、甲壳类、多足类、螯肢类等);叶足动物另一个分支则离开海洋,保持基本躯体构型,变身为陆生叶足动物,然而历经沧桑后,仅余一两脉(有爪动物及缓步动物)残喘幸存至今。这个史诗般的精彩演化故事,深深吸引了众多学者竞先求索。近30年来,以我国云南澄江生物群为代表的一系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中发现了大量叶足动物化石。经研究,学术界迄今似已破解了早期叶足动物重重疑团,足以额手称庆。然而治学须严谨,考证不偏狭。作者认为,围绕早期叶足动物的迷雾尚未消散,许多问题还有待解答,部分观点仍需确证。本文对早期叶足类研究的部分主流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并对尚未破解的疑难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见解和猜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提高在水体浑浊和鱼群高密度聚集等复杂环境中的鱼群检测精度。【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双层路由注意力机制(BiFormer)和Normalized Wasserstein Distance(NWD)损失函数的改进YOLOv7的密集鱼群计数检测方法。在保留细粒度特征的基础上,提高模型对多尺度特征的学习能力,同时降低模型对模糊图像中小目标位置偏差的敏感性,加强对浑浊水域中鱼群的识别能力。为评估该模型的有效性,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数据集上与其他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该方法在红鳍东方鲀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8.05%和97.69%,平均精度达到99.10%,较YOLOv7相比分别提升2.46%、3.73%和2.62%。与目前检测准确率较高的其他水下目标检测模型相比,平均精度平均提高4.25%。【结论】实现真实养殖环境下浑浊水域中鱼群的准确检测,有助于科学指导工业化水产养殖的生产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