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6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459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4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沙埕港台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先  陈新加 《水文》2001,21(Z1):60-61
以沙埕港历史台风暴潮实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影响增水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该港台风与增水特征的时应关系,初步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112.
金刚石中的高钾高氯包体和地幔交代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丰  刘灿如 《矿物学报》1992,12(3):193-198,T002
在山东产出的两颗八面体金刚石中发现高钾高氯包体(K 48~58wt%,Cl 37~48wt%)。与之伴生的有碳质物和硅酸盐矿物包体。高钾高氯包体及其共生组合代表了金刚石生长初期阶段陷获的上地幔液相物质。这些液相物质富H_2O、K、Cl和碳质,并联系着地幔交代作用,其中碳质物可能是金刚石生长的碳源。  相似文献   
113.
过去一直认为稳定氯同位素比值(~(37)Cl/~(35)Cl)几乎不变。80年代以来利用高精度质谱法成功地发现了自然界氯同位素分馏作用。单纯的溶解和对流迁移作用不能引起同位素组分变化,而扩散作用、离子渗透作用和对流混合作用却可导致同位素分馏。各地不同深度海水的氯同位素成分极为一致,故以标准平均海水氯(SMOC)作为对比标准。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海湾油田水的δ~(37)Cl大致为+0.5‰~-1.25‰,且与氯浓度大致呈正相关。热液成矿系统中,氯同位素可作为研究矿床成因的示踪剂,如美国田纳西州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MVD)的δ~(37)Cl在+0.2‰~-1.1‰之间,几个斑岩铜矿床(PVD)的早期脉岩与晚期脉岩中不同δ~(37)Cl的存在,都表明在成矿过程中有不同氯源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4.
流域物质与水系及产沙间非线性关系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德生  陈浩  郭庆伍 《地理学报》2000,55(4):439-448
在35.56mm/h.cm^2定雨强的人工降雨条件下,组成物质中径分别为0.021mm、0.066mm及0.076mm的发育对比实验表明,产沙过程具有波动振荡衰减特征;水系发育以增加河道(沟道)数目及弯曲拉伸长度两种方式进行最小消能。水系分形维数正是这种消能的量度。水系分数维值随时间呈不对称上凹型曲线。对比分析表明:产沙过程的振荡性、衰减率,随物质变粗而加强,水系河道数目随物质变细而增多,河道随物  相似文献   
115.
氯元素广泛分布于地表水体和沉积物中,并在地表圈层之间进行迁移和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氯元素有两种稳定同位素:35Cl和37Cl,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5Cl=75.153%和37Cl=24.147%.氯离子在地表环境中通常没有价态变化,既不发生引起键能明显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不明显参与生物作用,因此氯离子不会因元素迁移形态转变而改变同位素组成.但是,自然界中氯同位素37Cl和35Cl间存在较大的相对质量差,氯在蒸发结晶、离子扩散、渗透和对流混合等水体迁移过程中35Cl和37Cl的运移速度因其质量差而有所不同,致使氯同位素发生分馏[1].在蒸发沉积作用过程中,因37Cl相对35Cl有较大的键结合能,而优先进入固相(盐类沉积物)中.相对于其它轻稳定同位素(H、O、C)而言,稳定氯同位素的分馏并不明显,自然界中δ37Cl为-14‰~16‰,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氯同位素组成大多集中在-2‰~2‰.近年来,氯同位素测定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测试精度和准确度,使得氯同位素得以广泛应用于对蒸发盐、地下水体的演化、海水入侵、矿床形成过程中的成矿流体作用、氯代有机溶剂的分馏机理、人工合成与自然降解的有机物示踪等方面的研究[2~10].  相似文献   
116.
采用马弗炉将样品与NaOH混合进行熔融煅烧,热去离子水提取、离心、稀释后过OnGuard Ⅱ H柱和过滤膜进行前处理,抑制型电导离子色谱法检测,测定了Ta2O5和Nb2O5的氟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该方法对三种被测阴离子的检测限(s/N=3)在0.15~0.70μg/g(以固体样品实际浓度计)或0.136~0.623μg/L(以溶液浓度计),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均在两个数量级以上,方法的精密度(RSD,n=7)小于5.46%,回收率为88%~106%,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现性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7.
李世明  马骏  张海敏  刘龙庆 《水文》2007,27(1):89-92,81
2003年8~10月,泾、渭、洛河和三门峡~花园口区间降雨持续50余d,黄河中游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秋汛洪水。为扩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的过洪能力,实现黄河下游主河槽的全线冲刷,同时,进一步探索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水沙联合调度方式,深化对黄河河道、水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黄委会于9月6日~18日进行了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该文着重介绍了此次实验中黄河下游主要断面的水文泥沙过程,以及河道冲淤情况,认为花园口水文站来水量26.5亿m~3,冲刷量0.456亿t,整个下游河段基本为冲刷;下游主要断面主槽过洪能力增加幅度为150~400m~3/s,2500m~3/s流量相应水位降低0.04~0.23m,提高下游河道的输沙效率。  相似文献   
118.
本文提供了采于1115个水井过滤器的7671个地下水样的分析结果(1993—2001年,丹麦国家地下水监测项目)。在丹麦,地下水被广泛用作饮用水。丹麦国家地下水监测项目的目标。是描述地下水的现状、发育以及地下水受到的影响。本文对丹麦国家地下水监测项目的计划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该项目所获得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被监测地区。所补充的数据包括约6000个供水井的供水系统的监测数据。除了农药(杀虫剂)之外。还必须着重考虑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的许多其他有机化合物。以监测项目所得出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讨论。根据化学性质,对所监测的有机微污染物进行分类:芳香烃;氯酚;洗涤剂;卤化脂族烃;醚(MTBE);苯酚和邻苯二甲陵盐(或酞酸盐)。所监测地区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化合物是:甲苯(18.7%)、苯酚(14.6%)、二甲苯(10.9%)、三氯甲烷(9.5%)和苯(8.8%)。浓度常大于丹麦饮用水的最大残留限量(MRL)的5种化合物是:二丁基酞酸盐(d.buthylphthalate)(28%)、苯酚(14%)、2,4.二氯苯酚(10%)、三氯甲烷(10%)和五氯苯酚(7%)。总的来说。在1993-2001年的监测期间。在1115个被监测的水井过滤器当中,57.8%的过滤器被检测出至少含有一种或者多种化合物。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年平均出现率为19%。  相似文献   
119.
宗海图是海域使用权证书和宗海档案的主要附图,是申明海域使用权属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宗海图编绘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海域使用项目宗海图编绘中存在的坐标系、界址点精度和面积量算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期望促进海域使用项目宗海图绘制的规范化和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0.
东江下游河段溯源侵蚀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年以来,东江下游及三角洲发生了高强度的采沙活动,由此导致水文条件发生显著变异,河床形态出现溯源变形,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形与水文资料的对比分析,东江下游段溯源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大规模采沙直接引起同流量条件下水位大幅下降,尤以枯水期表现最为显著,博罗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表现为逐年右偏;②采沙引起河床高程大规模降低,即为一级溯源变形,其显著的特征是水面比降大,由此引起河床发生强烈冲刷,遂派生出河床演变的二级溯源变形,二级溯源变形的长期发展将使河床变形趋于平缓;③采沙河段必然发生河床断面形态及尺度的物理变形,按其发生的时间过程分为各具特色的3段:变形完成段(东江网河区)、变形进行段(石龙到博罗段)及变形影响段(博罗以上河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