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9篇
  免费   2882篇
  国内免费   3665篇
测绘学   2713篇
大气科学   1249篇
地球物理   3217篇
地质学   11517篇
海洋学   1853篇
天文学   159篇
综合类   1093篇
自然地理   995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650篇
  2022年   754篇
  2021年   765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763篇
  2018年   568篇
  2017年   557篇
  2016年   599篇
  2015年   683篇
  2014年   943篇
  2013年   831篇
  2012年   905篇
  2011年   893篇
  2010年   829篇
  2009年   791篇
  2008年   824篇
  2007年   755篇
  2006年   743篇
  2005年   585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664篇
  2002年   668篇
  2001年   674篇
  2000年   464篇
  1999年   451篇
  1998年   571篇
  1997年   577篇
  1996年   548篇
  1995年   506篇
  1994年   429篇
  1993年   400篇
  1992年   391篇
  1991年   397篇
  1990年   440篇
  1989年   390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9篇
  1975年   12篇
  1959年   14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张亦汉  褚浣桦 《热带地理》2013,33(6):695-702
“1 h交通圈”的确定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远景规划,甚至居民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几乎都采用欧几里得距离(直线距离)方法定性地、粗略地表示“1 h交通圈”。为弥补这些不足,文章以广州为例,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来划分广州“1 h交通圈”,定量并精确地分析该交通圈。结果表明:1)广州“1 h交通圏”覆盖了珠三角的9个主要城市,其中佛山受益最大;2)广州“1 h交通圈”的主要贡献对象是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3)由于城市道路并非直线,广州“1 h交通圈”的范围集中在主城区的120 km缓冲区范围内;4)因为广州周边的交通网络发达,其“1 h交通圈”没有显现出很多的岛状区域。此外,广州“1 h交通圈”也对经济发展、政府服务、城市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2.
张峻  张艺玄 《暴雨灾害》2019,15(3):259-266

利用1958-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426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法、EOF分解法,使用五个降水特征量,分析了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2.21 mm·a-1,夏季的线性趋势为2.03 mm·a-1,冬季雨量略增,而春、秋两季雨量略减;(2)年降水日数的线性趋势为-0.46 d·a1,春、秋、冬三季降水日数均有减少,夏季持平;(3)降水强度呈弱上升趋势,降水强度的高值中心在江西以东大部以及湖北东部、安徽南部边缘,夏季的降水强度最大,冬季的最小,四季的降水强度均有弱增加趋势;(4)降水变异系数的高值中心位于安徽西北部边缘,最高值为0.25,低值中心位于湖南西部,最低值为0.14;春季的降水变异系数最低,夏季整体稳定,秋冬两季的波动性较大;(5)以年降水量作为指标可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划分为三种空间分布型,即长江中下游流域区域一致型、长江中下游北部和南部南北反相变化空间型以及长江中下游东部和西部东西反相变化空间型。

  相似文献   
83.
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计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各种水平荷载下群桩计算方法,在Focht-Koch-Poulos综合法的基础上,不考虑群桩基础中后桩对胶桩的弹性作用,并结合桩基规范,提出了能够考虑群桩效应和群桩中各种桩荷载分担比的改进公式,可供水平力作用下的桩基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介绍Lu-Hf法的发展概况、技术要领和开始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5.
高密度电法在老山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勘察宁淮高速公路南京老山隧道工程,查明了隧道YK5 280~ZK5 540段的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并推断出鹰嘴山断层的位置和产状,结合勘察资料证明该断层为高角度逆断层。预测出隧道和断层破碎带相交处为浅部裂隙岩溶含水带中的优良导水带,该处涌水的可能性很大,其推断结果在施工中得到证实。说明高密度电法是进行隧道勘察和构造裂隙岩溶富水带探测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86.
马育新 《盐湖研究》2008,16(2):26-31
以732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采用两种工艺方案进行了离子交换法制取无水氯酸锂小型实验研究。在小型实验的基础上,推荐了用离子交换法制得氯酸,然后再中和、脱水制取无水氯酸锂的工艺。在推荐的工艺下,进行了扩大试验,制得了主含量为99%,杂质及水分符合国外用户标准的无水氯酸锂产品。  相似文献   
87.
从福建紫金山铜矿矿井水及连城锰废矿坑泥石样中分离到两株具氧化Fe^2+和Mn^2+能力的细菌,分别命名为4-05和11-02,对其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4-05为假单胞菌属中的一个种.菌株11-02为不动杆菌的一个种.这两株菌的16SrDNA序列已被GenBank数据库收录,序列号分别为FJ805431和FJ8054322.本实验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地下水的微生物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89.
孙琳  张敏  郭彩娟  宁卓  张瑜  秦骏  张巍 《岩矿测试》2022,41(5):704-716
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地质危害备受关注, 自然衰减被公认是优选修复技术。对存在非水相液体的场地, 源区非水相液体残余导致的“拖尾和反弹”问题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技术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源区自然消除技术的出现丰富深化了自然衰减修复的内涵, 展现了解决“拖尾和反弹”问题的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轻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源区自然消除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 研究显示: ①2000年至今, 自然衰减修复的相关研究逐渐从地下水污染羽衰减转向包气带源区自然消除; ②包气带自然消除过程被证实是源区自然消除的关键生物过程, 占LNAPL总质量损失的90%~99%;③LNAPL挥发过程中的生物降解是源区自然消除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以上研究过程中,建立的源区自然消除研究方法:①可分为LNAPL源区-羽识别、定性判断和定量估算三个部分; ②包气带定量评估常用浓度梯度、二氧化碳通量(动态密闭室和静态捕集)和热力学梯度是量化评估的三类方法。综合已有的研究进展和难点, 可以预见, 在未来研究中, 识别源区LNAPL的成分变化、明确源区自然消除的限速因子,以及开发恰当的气体脱气和气泡逃逸观测方法,是源区自然消除修复方法应用推广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0.
聂国朝 《华东地质》2003,(4):287-294
采石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在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TSP、PM10的影响,而TSP、PM10的影响又取决于其产生的源强的大小及扩散模式.以襄樊市襄阳城南岘山两处采石场为例,采用模拟实验、实测法对采石场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扩散参数及源强的确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通常气象(平均风速)条件下,各类稳定度的TSP小时平均浓度在下风向距离800 m以上均较低.基本上与实测值的TSP值相吻合.在D类稳定度情况下,距离污染源800~900 mTSP最大小时平均浓度为0.13~0.11 mg/h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