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50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简要介绍了准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并用NCEP 1°×1°格点资料计算了(→Q)矢量、(→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等物理量.从(→Q)矢量流场、(→Q)矢量散度场水平和垂直分布,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分布等方面,对2005年5月5日福建前后两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Q)矢量分析方法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2.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登陆后的温带变性过程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凯  尹东屏  沈树勤 《台湾海峡》2005,24(2):243-250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温州市沿海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低压,然后继续北移;并在中高纬高空槽后的冷平流和中低纬低层暖式切变南部的暖平流共同作用下,低压加深及冷、暖锋生,发展为斜压温带锋面气旋.采用相对辐散作为气旋发展的判据,能很好地体现整个变化过程,气旋的移向基本上沿着相对辐散中心长轴方向移动.通过对地面温度场水平结构分析后发现,该气旋经历了3个阶段:暖涡旋基本对称结构、半冷半热非对称结构、冷涡旋基本对称结构.对流层低层气旋中心上空为暖平流区,引导气旋移动,而对流层中层的冷平流中心区一直位于气旋移向的下侧,推动气旋移动.  相似文献   
183.
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资料分析西太平洋暖地区低层大气的气象学特征。讨论北半球冬季(11月-2月)该区域海面风和温度的特征,ITCZ及其有中尺度动力学特征的赤道大气涡(Eddy)的演变特征,对流混合边界层大气和低层正压大气层特征,以及云形态及降水特征等。指出,对于赤道大气,把正压大气层顶取为700hPa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4.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imulated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r MJO (Madden and Julian oscillation) to different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s is studied by using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SAMIL (Spectral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 Results show that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n simulating the MJO alters widely when using two different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the moist convective adjustment scheme (MCA) and the Zhang-McFarlane (ZM) scheme. MJO simulated by the MCA scheme was found to be more realistic than that simulated by the ZM scheme. MJO produced by the ZM scheme is too weak and shows littl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Weak moisture convergence at low levels simulated by the ZM scheme is not enough to maintain the structure and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oscillation. These two cumulus schemes produced different vertical structures of the heating profile. The heating profile produced by the ZM scheme is nearly uniform with height and the heating is too weak compared to that produced by the MCA, which maybe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failure of simulating a reasonable MJO.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MJO by these two schemes indicate that the MJO simulated by the GCM is highly sensitive to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s implanted in. The diabatic heating profi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CM. Thre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heating profiles are designed in which modified heating profiles peak respectively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UH), middle troposphere (MH), and lower troposphere (LH). Both the LH run and the MH run produce eastward propagating signals on the intraseasonal timescale, while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intraseasonal timescale signals produced by the UH run propagate westward. It indicates that a realist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 more prone to be excited when the maximum heating concentrates in the middle-low levels, 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levels, while westward propagating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185.
利用NCAR/NCEP-1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以及GPCP降水资料等,通过功率谱分析、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对夏季南海周边105 °E、125 °E以及150 °E三支越赤道气流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三支越赤道气流季节内振荡与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及南海周边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105 °E与125 °E越赤道气流均具有10~20 d以及30~60 d低频振荡显著周期,而150 °E越赤道气流则以10~20 d周期为主。在年际尺度上,105 °E、125 °E、150 °E越赤道气流分别具有2~4年、2~3年、2~6年振荡周期。无论是季内还是年际变化,皆以105 °E与125 °E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间关系较密切。南亚-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10~20 d振荡的气旋(对流加强)和反气旋(对流减弱)的环流活动变化,决定着105 °E及125 °E越赤道气流的10~20 d振荡的演变。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变化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的演变过程非常相似,而150 °E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低频环流则与南半球热带辐合带关系密切。105 °E及125 °E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内振荡及年际异常均与南海周边降水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6.
《广东气象》2019,41(2):F0004-F0004
《广东气象》是由广东省气象局主管、广东省气象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73年,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广东气象》主要刊登有关大气科学研究的综合评述及研究论文、短论;天气、气候诊断分析与监测预报技术;气象业务技术及业务现代化建设经验;气象灾害的规律及防灾减灾决策;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应用气象技术;气象科技信息动态;气象科普新思维等。  相似文献   
187.
《广东气象》2019,41(3):F0004-F0004
《广东气象》是由广东省气象局主管、广东省气象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73年,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广东气象》主要刊登有关大气科学研究的综合评述及研究论文、短论;天气、气候诊断分析与监测预报技术;气象业务技术及业务现代化建设经验;气象灾害的规律及防灾减灾决策;公共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应用气象技术;气象科技信息动态;气象科普新思维等。  相似文献   
188.
为进一步了解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利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91~2012年22个站10cm、20cm、50cm 3个层次的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分析高原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全国1992~2012年的降水资料与1992~2011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求相关系数的方法分析高原东部土壤湿度与全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东部土壤相对湿度由东至西呈递减趋势。(2)10cm土层较干,20cm土层的相对湿度是3层中最大的,50cm土壤的湿度变化较为平缓;表层土壤湿度变化较明显。21年来,各层土壤湿度呈不明显下降趋势。(3)高原东部地区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降水有显著关系,若东部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偏湿(干),则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189.
190.
为进一步了解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利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91~2012年22个站10cm、20cm、50cm 3个层次的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分析高原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全国1992~2012年的降水资料与1992~2011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求相关系数的方法分析高原东部土壤湿度与全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东部土壤相对湿度由东至西呈递减趋势.(2)10cm土层较干,20cm土层的相对湿度是3层中最大的,50cm土壤的湿度变化较为平缓;表层土壤湿度变化较明显.21年来,各层土壤湿度呈不明显下降趋势.(3)高原东部地区土壤湿度与中国东部降水有显著关系,若东部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偏湿(干),则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