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7篇
  免费   545篇
  国内免费   735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3121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234篇
综合类   217篇
自然地理   45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71.
地图的“重叠”就是将同一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图象复合起来,形成一个互相联接、互相补充、互相贯通的整体,便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72.
李天超  赵刚 《天文学进展》1999,17(4):334-345
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银河系的化学演化在其中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理论工作的不断深入,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观测方面,从太阳附近区域,整个银盘,银晕和核球等方面简要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模型主要观测约束的近期结果;在化学演化模型方面,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近期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73.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地层与形成时代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和14C等测年,对广泛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区老红砂沉积地层可综合划分为5个地层段,其中老红砂层可分出3个地层段,分属60~40 ka B.P.、30~25 ka B.P.和20~10 ka B.P.所形成;两个古土层,反映大约在40~30 ka B.P.和25~20 ka B.P.老红砂的发育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减弱。  相似文献   
574.
575.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变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 ̄0和Brγ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576.
ON2中部区域OH1667MHz脉泽的新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志尧 《天文学报》1999,40(3):230-234
利用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 中部区域OH1667 MHz 脉泽首次进行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脉泽的辐射频谱为典型的双峰结构.这说明ON2 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脉泽是位于绕中央星运动的薄盘上.结合模型对中部区域的OH1667 MHz 脉泽谱线频谱图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77.
报告分子外流源L1211 中新发现的12 个近红外HH 天体.在L1211 的~4’区域,取得了JHK’宽带和H2  v = 10  S(1) 发射线窄带的近红外图像.分析表明,新探测到的许多红外源与浓密分子云物理成协,其中有20 多个源表现出典型的T Tauri 星、Herbig Ae/Be星和原恒星的红外超.L1211 中的IRAS点源没有被观测到,可能是更深地埋于分子云中.对红外观测和分子线观测消光估计的比较显示,小于2μm 的近红外观测还不足以揭示深埋于分子云的整个年轻星团.根据近红外HH 天体的形态分布和红外源性质,能进一步证认这些HH 天体的激发源.其结果表明,L1211 分子云中具有多个红外源驱动的多个外流活动  相似文献   
578.
山东沂源土门地区的岩溶形态组合类型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忠诚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2,11(4):356-365
山东沂源土门地区具有三种岩溶形态组合类型,其形态、分布和发育的地质年代明显不同。结合区域地质发展史初岩溶相关沉积物的测年研究,揭示它们分别形成于晚第三纪以后的仰平期、早更新世中期以后的土门期和晚更新世以来的临城期。其相应的岩溶环境在气候和水文网两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气候环境由晚第三纪的湿热→更新世的冷干与暖湿交替变化→向现代的半湿润一半干早环境变迁;河流水文网则由无→有→越来越清楚,使岩溶区能够获得越来越集中的外源水补给。   相似文献   
579.
本文给出了一种二维地电模型有限元网格自动形成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数学模型及程序框图。   相似文献   
580.
路南石林形成过程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林钧枢 《中国岩溶》1997,16(4):346-350
石林是一种巨型石牙类型。在赤道热带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沙捞越等地的类似形态,称“针(剑)状喀斯特”。纬度较低的路南石林是处在低海拔时古热带环境下形成的。在热带强烈的“双重剥蚀作用”,尤其在土下溶蚀作用下,本区同时发生夷平作用,形成广大的准平原。在上新世,特别中更新世以后,该区急剧抬升,形成高原,石林过程终止,向剥露与瓦解过程发展。高原上石林及其原野是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云南高原演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