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OTC-1型农田开顶式气室对油菜进行了不同臭氧浓度200×10-9、100×10-9、50×10-9、未过滤(25×10-9~40×10-9)和过滤掉自然大气的O3后(约为10×10-9)5个处理的长期接触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大气本底(25×10-9~40×10-9)和50×10-9的低浓度臭氧对油菜有慢性伤害作用。臭氧浓度增加到100×10-9、200×10-9时油菜出现退绿、失水等急性伤害症状。臭氧浓度增加可导致植株矮化,株型缩小,叶片数和叶面积减少,光合速率、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下降。试验还表明,正常生长的油菜移入浓度为100×10-9、200×10-9的臭氧环境下,首先受影响的是叶肉和表皮,而此环境下的新生叶片其叶脉将首先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12.
振荡水柱(Oscillation Water Column,OWC)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波浪能采集技术,该装置主要由箱体、振荡水柱和压缩空气柱组成,而波浪在气室内产生的压强对能量转换效率等起到决定作用。结合三维侧向开口的振荡水柱波能转换装置,基于线性波理论,采用三维Green函数法建立了气室内水气动力学性能的空气压强理论计算模型,利用多维切比雪夫(Chebyshev)多项式求解,计算结果精度高,能够准确表达波浪和结构设计参数对气室内压强影响。依据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波浪周期、波长、吃水深度、入射波幅等参数对气室内压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日动态及日呼吸速率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闭室红外气体分析仪法(IRGA法)观测了中亚热带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并比较了IRGA法与碱吸收法(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呈单峰曲线,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基本一致,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3:00~17: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3:00~7:00;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日呼吸速率,但明显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马尾松林对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降低程度高于板栗园和百喜草地,且对夏季的降低程度影响最大.而IRGA法和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为IRGA法的27.5%~218%,平均为76.2%.当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时,AA法比IRGA法高估了土壤呼吸速率;反之,AA法则低估了土壤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14.
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日动态及日呼吸速率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闭室红外气体分析仪法(IRGA法)观测了中亚热带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并比较了IRGA法与碱吸收法(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呈单峰曲线,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基本一致,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3:00~17: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3:00~7:00;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日呼吸速率,但明显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马尾松林对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降低程度高于板栗园和百喜草地,且对夏季的降低程度影响最大.而IRGA法和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为IRGA法的27.5%~218%,平均为76.2%.当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时,AA法比IRGA法高估了土壤呼吸速率;反之,AA法则低估了土壤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15.
土壤微渗漏是地球深部的构造-岩浆活动向大气圈释放温室气体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国外许多地热区已经开展了土壤微渗漏温室气体释放通量的定量研究,然而,目前我国尚无该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本文阐述了利用密闭气室法测量地热区土壤微渗漏温室气体释放通量的方法和原理,并将其应用于青藏高原的羊八井地热田。根据研究区的地热活动强度,将羊八井地热田划分为土壤微渗漏释放较弱的A区和土壤微渗漏释放较强的B区。计算结果表明,A区和B区的CO2气体释放通量分别为6.7g·m-2·day-1和98.5g·m-2·day-1。两区释放通量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发育程度,即A区位于裂谷的中部,断裂发育程度较差,B区靠近念青唐古拉正断层,断裂发育程度较高,为温室气体的逸出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羊八井地热田土壤微渗漏CO2气体的释放总量约为8.6×104t·a-1,接近于意大利Vulcano火山区的土壤微渗漏温室气体释放规模(1×105t·a-1)。研究区的气体同位素组分测试结果显示,He同位素值介于0.107RA~0.648RA(RA为大气3He/4He比值),δ13C值介于-11.33‰~-6.79‰(vs.PDB),表明羊八井地热田的温室气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大陆俯冲环境下的加厚陆壳,其温室气体释放通量的规模主要受控于地壳的岩浆活动以及南北向裂谷拉张作用。羊八井地热田所在的拉萨地块是青藏高原温室气体释放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以往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出露大量新生代火山、地热区,开展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因素向当今大气圈释放温室气体的规模等与深部碳循环相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铰接柱式波能转换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波能转换装置,本文为该装置提出了一个合理而又便于计算的水动力学模型,并采用三维源分布法对该装置进行了水动力分析,通过与该装置的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显示出所得的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开顶式气室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开顶式气室在模拟未来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如CO2和O3浓度增加、污染加剧等)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指出应用开顶式气室进行研究必须注意由于气室结构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导致的试验误差,并对该技术在生态学领域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 OTC-1型开顶式气室的臭氧发生、控制与测量系统(1 )臭氧发生系统 OTC-1型开顶式气室是利用臭氧发生器作为气源 ,本试验选用的发生器为 QHG-1型高频臭氧发生器 .该发生器通过将纯氧通入高频放电单元产生臭氧 .放电单元由玻璃管和插在里面的不锈钢管组成 ,两管形成一个环状放电间隙 ,高压极是不锈钢管 ,玻璃管外壁用水冷却 ,同时冷却水作为地极 .臭氧生成的化学过程先是电晕中高自由能电子将氧分子离解成氧原子 ,接着 ,通过三体碰撞反应形成臭氧 .即 :e- 1 O2 → 2 O e- 1 , O O2 M→O3 M式中 M是气体中任何其它气体分… 相似文献
19.
在造波水槽进行了100kW波力电站气室模型性能试验。测定了设计波周期下,不同入射波高时的ΔPav-Qav、ηA-Qav、NA-Qav以及不同喷咀比时的ΔPav-Qav曲线。还测定了两种喷咀比下,不同入射波高时,波力电站气室性能随波周期变化曲线。数据表明,该气室的设计和建造虽受到站址地形条件和施工条件的诸多制约,但仍有较高的波能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20.
海洋波浪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开发设计更为高效的波能转换利用装置是开发利用波浪能的关键。根据脉搏脉动机理,设计发明了一种柔性胶囊发电装置,利用柔性结构的强收缩性,让其随着波峰波谷收缩扩张,进而形成脉动来传输水体,使相连尾端竖管内水位随着脉动骤升骤降来压缩排出和快速吸入空气。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实验,着重研究柔性材料厚度、波高、周期、气室孔径对该试验装置的波能转换率的影响,数据表明,柔性硅胶管有很好的聚波作用,气室的设计和建造对波能转换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