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9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229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08年加拿大海盆次表层暖水的精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勇  赵进平 《海洋学报》2011,33(2):11-19
自2004年以来,在加拿大海盆频繁发生的次表层暖水(near surface temperature maximum,NSTM)现象是北极快速变化响应的事实之一.采用2008年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的CTD数据和西北冰洋联合研究计划与美国波弗特环流观测系统计划2008年航次的CTD数据以及冰浮标ITP18数据,对加拿大...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藏南地区上白垩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地恢复了该地区晚白垩世岩相古地理.该地区自南向北沉积水体逐步变深,沉积相带展布依次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外陆棚和内陆棚亚相)、大陆斜坡相及深海盆地相,局部地区浅海陆棚相之上发育碳酸盐岩礁滩相和孤立台地相等.盆地性质总体上仍然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盆,但已具备周缘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73.
抗熊记     
苏涛 《海洋世界》2011,(11):38-41
第一次与北极熊的短兵相接,终于取得了有惊无险的胜利。第三次北极考察是遭遇北极熊次数最多、距离最近、风险最直接、情节最丰富的一次。我作为考察队的一员,亲历了当时亦惊亦险、跌宕起伏的抗熊全过程。进入楚科奇海作业的第3天,在北纬70度附近,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浮冰。零零散散的浮冰随波逐流,伴着覆盖其上的皑皑白雪,  相似文献   
74.
马骊 《海洋世界》2011,(9):74-77
切柳斯金号计划在一个通航期内完成从涅瓦河沿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北方海路的穿越航行.被迫在楚科奇海过冬时,船被厚重浮冰撞毁,沉入海底.楚科奇人在冰面上搭起帐篷坚持生活两个月……1932年,西们利业科夫号破冰船成功穿越北冰洋,在一个通航期内完成从白海到白令海航行.这次航行证实将北方航线作为连接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之间...  相似文献   
75.
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水扇系统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识别出大规模深水扇系统。深水扇系统上扇为限制性水道复合体发育区,中扇为多期扇体垂向叠置区,下扇则以水道-朵体沉积为主。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是本区深水扇系统的主要物源通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北部陆架-陆坡以及中西沙隆起区。本区深水扇系统可基本划分为晚中新世(Ⅰ)、中新世(Ⅱ和Ⅲ)以及第四纪(Ⅳ和Ⅴ)五期。各期深水扇的空间展布受到先存地形和物源供给强度的控制,双峰海山将深水扇系统分隔为南北两部分,早期沉积的扇体改变了后期扇体沉积地形。在丰富物源供给下,水道的冲溢频率较高,各个深水扇之间存在明显的侧向上叠迁移特征。沉积物源和南海北部“三段式”陆坡地形控制着整个南海北部深水扇系统的发育和演化。  相似文献   
76.
挺进北极     
苏涛 《地球》2009,(1):93-95
2008年7月11日~9月24日,中国进行了第三次北极考察。我作为《中国海洋报》记者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北极考察的全过程。这是继1999年第一次和2003年第二次北极考察后,我国政府组织的又一次对北极地区更加深入、全面,科技手段更加先进的综合考察,是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行动。本次考察以进一步研究北极快速变化过程中海洋、海冰和大气系统发生的耦合变化,以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为主要科学目标,以海洋、海冰和大气综合观测为主要任务。考察范围主要包括白令海、楚克奇海、加拿大海盆的大面积海域和冰区,涉及到海洋、海冰、生物、大气、地质、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穿越西北次海盆的3条地震测线以及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对其新生代的构造 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伸展模型,并进而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次海盆在30 Ma时开始发育,断层的活动期集中在渐新世,并大致以海盆中部的岩浆岩凸起为轴对称分布,对渐新统的沉积起控制作用。海盆扩张东强西弱,西部显示出更多的陆缘裂谷盆地的特征。25 Ma后扩张轴向南跃迁,西北次海盆的海底扩张运动停止,进入裂后沉降阶段。构造展布方向受到其南侧的中-西沙地块的影响,大致沿其北部边界展布。深反射地震剖面所反映的深部地壳结构也显示出大致沿海盆中轴对称的特征,显示研究区很可能为纯剪的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78.
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纵向演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海盆的地质构造历史、地球物理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建立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南海中央海盆进行岩石圈纵向演化动力学模拟.本文采用弹塑性各向同性连续岩石介质模型,充分考虑拉伸速率、拉伸位移以及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共建立了3个模型进行比较.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中央海盆在被动拉张的地质构造背景下是单向生长的,动态模拟出南海中央海盆在形成过程中的陆缘裂离、海底扩张两个阶段的岩石圈纵向演化过程,并且分析了两个阶段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提出水平的被动拉张力是南海岩石圈纵向演化前两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中,岩石圈的纵向演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海底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79.
热水沉积研究及相关科学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评述了现代大洋底、大陆边缘及大陆热区流体活动和热水沉积的观察研究及其重大理论意义;分析了古代热水沉积岩的普遍性、多样性、规律性及在确立VMS型和Sedex型成矿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了三个与热水沉积相关科学问题:盆地动力学演化的热水沉积响应,盆地古流体场及其演化的热水沉积记录.盆地演化-盆地流体-流体成矿三动态耦合。利用盆地中热水沉积序列对盆地发生发展及盆地异常热史和盆地流体演化的详细记载,配合盆地流体数值模拟,是认识盆地流体及其成矿效应等科学问题的全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南秦蛉热水沉积海盆具备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80.
铁细菌在北极特定海区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平板法对取自北极加拿大海盆和楚科奇海10个沉积物岩芯中184个样品进行铁细菌检出率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4 ℃培养时铁细菌的检出率为10.33%,含量范围均为未检出~ 8.40×106 个/g(湿样,下同),平均含量为7.76×104 个/g.25 ℃培养时铁细菌的检出率为40.22%,含量范围均为未检出~1.00×108 个/g,平均含量为1.40×106 个/g.研究区沉积物中铁细菌含量高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铁细菌含量;与前人在淡水沉积物中所作的调查相比,研究区的铁细菌含量落在前人调查结果范围内,但比细菌簇中铁细菌含量要低,这表明研究区海底沉积物的微生境较适合铁细菌的繁衍.对铁细菌在不同水深、经纬度以及沉积物深度中的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铁细菌检出率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增大,含量变化呈现出浅层少、下层多之势.铁细菌的纬度分布范围较大,并显出有扩大的趋势.铁细菌含量与检出率随水深加大也呈跳跃式变化,水较深时铁细菌有较高的检出率和数量,但离陆距离的增加又会在物质供应上对其生长产生制约.培养温度对铁细菌分布有一定影响,温度提高不仅提高了铁细菌检出率,也增加了铁细菌的含量.这也许与部分铁细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较高有关,温度升高有利于某些铁细菌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