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5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81.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82.
大连湾水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大连湾周年生态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大连湾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连湾共有浮游桡足类22种,其中优势种大网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中网为小拟哲小蚤Parucalaunsparun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brevicornis。桡足类总量年高峰,大、中网各有2次,最高峰分  相似文献   
83.
文蛤外套腔中一种寄生桡足类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寄生于文蛤外套腔中的一种桡足类Ostrincolakoe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该桡足类是作者于1988和1989年秋季,在江苏南部沿海文蛤大批死亡原因调查时,在文蛤外套腔中发现的。寄生于贝类的桡足类在我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4.
材料取于中、日黑潮合作调查期间,日本国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阳光丸”调查船于1986年6月15-28日在日本九州西南部东海黑潮区(29°30'-32°00'N,128°00'-130°30'E)的调查.浮游动物样品使用装有TSK型流量计的北太平洋浮游生物网在50-0m垂直拖取;温、盐度等项目采用CTD测定.调查区初步鉴定浮游桡足类134种(含4spp.),其中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少数为暖温带种和世界广布种;群落组成以高温高盐种占主体.主要的优势种有:Oncaea venus-ta、Oithona plumifera、Clausocalanus furcatus、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Paracalanus aculeatus、Oithona similis、Temora turbinata、Oncaea media、Undinula darwinii、Acartia negligens、Corycaeus speciosus、Scolecithrixdanae等.浮游桡足类总个体数平均367.6个/m3,其平面分布以黑潮流轴区数量较低,而种数则较多.黑潮暖流及中国大陆沿岸流的消长变化影响着浮游桡足类的群聚结构和分布;而水温是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5.
研究回顾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桡足类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6.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摄食活动及其对垂直碳通量的贡献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王荣  范春雷 《海洋与湖沼》1997,28(6):579-587
于1993年10月和1994年4月在东海进行了桡足类自然群体肠道色素含量测定1994年4月还在2个48h连续观测站上进行肠道色素排空率实验。  相似文献   
87.
桑沟湾浮游动物生产力及其转换效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毛兴华  杨小龙 《海洋学报》1997,19(4):138-141
桑沟湾食植性浮游桡足类生产力(C)的波动范围为0.42~11.8mg/(m2·d),平均生产力为3mg/(m2·d),年产量为1.1g/(m2·d),年P/B为28.全湾浮游崐桡足类生产量为145t,仅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1%.生产效率如此低是由于该湾崐养殖了大约666.6hm2扇贝所致。  相似文献   
88.
根据2013/2014年夏季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使用北太平洋网采样品及同步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拟长臂樱磷虾(Thysanoessa macrura)、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和近缘哲水蚤(Calanus propinquus)这四种优势浮游动物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和拟长臂樱磷虾在南设得兰海域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其中南极大磷虾丰度较高,且它们的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在研究海域东部的南奥克尼群岛(South Orkneys)邻近海域发现了大量的南极大磷虾原蚤状C期幼体,表明大磷虾曾于1月中上旬左右产卵繁殖。研究海域的东部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以幼体前期为主,而西部的种群结构则以幼体后期、未成体和成体为主。尖角似哲水蚤和近缘哲水蚤的空间分布也较为广泛,且两者分布基本一致。东部南奥克尼群岛临近海域的浮游植物浓度较低,这可能是大量南极大磷虾幼体和桡足类摄食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
本文研究了舟山沿海两种笠藤壶(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鳞笠藤壶T.squamosa squamosa)个体的形态变异,分析了壳板形态与生境、潮区、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壳板形态的种间差别。壳口面积与其底面积之比值(Sa/SA)在各年龄组间的变化较小,而壳口面积与个体容积之比值(Sa/V)随着藤壶年龄增加而减小,藤壶个体亦随年龄增加由矮圆锥形变陡。盖板各测值之比值在不同年龄组间  相似文献   
90.
根据1987 ̄1990年间在台湾以北海域进行的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数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浮游桡足类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介于中间;黑潮锋内侧的桡足类丰度一般高于黑潮锋外侧,较高丰度区的分布具夏季最向外海、冬季最靠近岸、其他两季居民的趋势,这与黑潮锋位的季节摆动趋势基本相一致;浮游桡足类丰度的较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尤其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域的近岸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