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7篇
  免费   538篇
  国内免费   645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325篇
地球物理   453篇
地质学   1390篇
海洋学   540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3 毫秒
991.
2003年8~9月、2004年7~8月河南省降水异常偏多.利用1985~2004年7~9月历史候图格点资料,对2003、2004年7~9月逐候500hPa图和同期历史平均图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影响2003、2004年7~9月集中降水时段的500hPa图上中高纬度形势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西风环流指数、强集中时段的暴雨出现的环流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集中降水时段出现在长波调整期;极涡中心从东欧北部东移或从北美洲北部西退预示着河南省降水时段开始,且极涡中心在中西伯利亚高原北部稳定,使降水时段维持;副高脊线的进、退和脊线稳定在28°N附近是降水稳定维持的条件;亚洲中纬度西风偏弱、东风偏强是产生强降水的条件;集中降水时段出现在低环流指数的波动期.  相似文献   
992.
拟建浙江三门核电厂人工边坡长约180 m,边坡最高约53 m。该边坡坡脚与拟建的核岛、常规岛或其他重要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仅为50多米,故需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赤平极射图解分析法及MARC有限元对拟建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认为边坡总体开挖角不大于60°时,整体上是稳定的。建议实际开挖坡角55°左右,采用分级放坡,边坡阶段高度可按8.0~10.0 m考虑,马道宽度3.0 m左右,并设截水沟等排水设施。  相似文献   
993.
结构面力学性质的定量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变形带力学性质的鉴定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先行基础步骤.近来出现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可用以定量表征变形带的力学性质.天然变形带通常是一般剪切作用的产物,是纯剪切(共轴缩短或伸展)和简单剪切的组合.为了定量说明两者间的相对贡献,提出了运动学涡度(Wk)这一物理量,并简单地定义为cos υ.υ是主变形面内两特征方向间的夹角.纯剪切的υ=90°,Wk=0;简单剪切的υ=0°,Wk=1.一般剪切的υ介于0°和90°之间,Wk为0到1.运动学涡度符号的正负分别代表变形带的减薄和增厚.υ可通过极摩尔圆法求出.主压应力(σ1)方向与Wk的关系为Wk=sin2ξ.ξ是σ1与变形带法线间的夹角.因此,可用以确定变形带的Wk和力学性质.根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韧性变形带与主压应力(σ1)方向间的夹角为55°,可用以确定古应力轴的方向,并可能确定变形时差应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994.
GRAPES-MESO模式浅对流参数化的改进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参考Berg 等2005、2013年提出的扰动对流触发函数方法,对GRAPES-Meso模式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KF eta)中的浅对流激发进行改进设计和试验,将单一的温、湿度触发改为对近地层进行一组温度、湿度扰动后的触发,并且用与该组扰动相关的边界层温、湿度分布确定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JPDF)来表征浅对流云的特征参量及计算浅对流的强度。 着重分析了改进方案的浅对流激发、浅对流对环境场的反馈、模式地面降水和2 m气温的相关响应等,并与原方案和相关观测比较,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合理性。 结果显示,改进方案比原方案能较早地激发出浅对流,且浅对流的激发频次高,浅对流激发的增加致使在模式低层距地数百米至2—3 km的垂直层内对环境温、湿度场和云雨水反馈增大,对GRAPES-Meso浅对流激发偏弱有改进作用,并对格点尺度与次网格尺度降水分配比不协调有改进。 对连续两个月批量试验的检验表明,浅对流激发的改进,可对GRAPES-Meso的24 h降水预报技巧的提高和2 m气温偏差的减小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广义伊藤公式证明了混杂随机时滞微分方程(SDDE)在局部Lipschitz和广义Khasminskii条件下存在唯一解,从而涵盖了一大类非线性混杂SDDE.最后给出实例说明了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特征点法视觉里程计(visual odometry,VO)中,描述子匹配算力要求较高,而光流追踪算法存在误差累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目混合追踪的视觉里程计算法,并通过实验对该方法的定位结果与计算效率进行分析.在该算法中,前端在影像关键帧提取ORB(oriented brief)特征点并生成路标点,优先采用Inverse Compositional光流进行追踪,使用卡方检验等检测外点;为检测定位粗差,提出通过由相邻帧位姿恢复的极线进行检验;光流追踪失败或未通过极线检验时,提取ORB特征点维持跟踪或进行重定位;同时,后端进行相机位姿、路标点联合优化以减小误差累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定位精度低于ORB-SLAM2(simultaneous location and mapping)算法,但运算效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以河南省祁雨沟金矿Ⅳ号角砾岩体不同中段(标高340m以上)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为研究对象,对其蚀变过程中主量、微量元素的活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与地表新鲜花岗斑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比显示,从深部到浅部的蚀变花岗斑岩角砾经历了早期钠长石化、中期钾长石化和晚期黄铁绢英岩化三个阶段的蚀变作用,元素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Eu异常,Zr、Hf富集而Nb、Ta、Y强烈亏损等特点。引发热液蚀变的流体体系是碱性的、浅成低温的和低硫的,迁入了大量的Mg、P和LOI,并将Mn、Co和Zn活化转移出体系。该流体的pH由最初的碱性逐渐向酸性转变,碱性流体将成矿元素Au、Cu、Pb、Zn和稀土元素活化转移至酸性介质中沉淀富集,因此钠长石化、钾长石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作用可作为金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98.
在海南岛东部滨浅海砂矿资源调查中,应用绳索锤击取心浅钻技术实施20 m浅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浅钻技术是获取浅层地质实物资料、验证地下信息推断与解释,最终圈定矿体、计算储量、评估品位的有效手段。介绍了这种结构简单、扰动较小的地质浅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观测的感应式磁力计数据,运用互谱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2004年3、6、9、12月的Pc1-2波事件,研究了Pc1-2波出现频次、中心频率和振幅对季节和磁地方时的分布。结果共获得有效Pc1-2波事件2932件,其中,出现在3、9月较多,分别占51.4%和26.1%,12月次之,占18.6%,6月最少,占3.8%。两站的Pc1-2波事件有59.8%出现在磁中午(0800—1000 UT)附近,且在午后靠近磁中午的时候Pc1-2波的中心频率比在午前靠近磁中午的时候大,振幅则在0800 UT时出现最大值;此外,在6月,Pc1-2波的平均中心频率最大,而平均振幅则最小。这些结果表明,极隙区纬度Pc1-2波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电离层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区域发展极”是“增长极”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延伸出的概念,根据区域发展极特点,同时考虑到各指标数据可获得性,从适宜度和优势度两大方面进行评价,构建区域发展极评价指标体系和优选评估模型。运用增长极理论探讨福建省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区域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主张集中有限的资源,首先发展增长极区域,然后逐步发展非核心区。通过分析发现福建省沿海地区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厦门市和福州市区,具备一级增长极的潜质;宁德市区、漳州市区、罗源县、莆田市区、泉州市区等可以作为次一级的发展极加以培育,尤其宁德市区、漳州市区和泉州市区,发展条件较为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