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极地研究》2019,(1):117-117
《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2.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 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43.
哈格 《海洋世界》2019,(2):46-49
说到撞冰山,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出知名的沉船事故,“泰坦尼克”号撞到格陵兰冰盖破碎下来的冰山,致使船头到船中部受损,五间防水舱进水,上千余人同“泰坦尼克”号葬身海底。  相似文献   
44.
一次爆发性东海低压发展引起的海上强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素清 《海洋预报》2007,24(4):20-25
2006年6月1日受突然发展的东海低压影响,舟山全市普降暴雨或大暴雨,舟山沿海出现9~11级东到东北大风。通过分析发现:台湾附近的地面倒槽在华南沿海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北抬,到舟山海域正好遇上高空深厚的低涡东移,高、低空系统的垂直耦合是地面低压发展的关键;中低层的强温度平流造成抬升运动,产生降水并释放潜热,也是低压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45.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1):F0002-F0002
2009年11月20日,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京召开纪念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座谈会,回顾极地考察走过的光辉历程,研讨极地考察的重大意义,规划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2):F0002-F0002
2月1日,在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来到国家海洋局,首次通过卫星视频电话连线遥远的南极和北极,向正在南、北两极进行考察的我国极地科考队员们致以新春的祝福和节日的问候。慰问活动前,曾培炎副总理还亲切会见了第23次考察队队员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47.
10月20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同内基地码头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欢送我国第25次南极莓察队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张登义、上海市人民政府尹弘副秘书长等领导出席欢送仪式.  相似文献   
48.
南极长城站海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清华  张林  薛振和  许淙 《极地研究》2007,19(2):111-120
本文根据对海雾气象要素场、大气层结和天气形势的分析及其持续时间和季节、年际变化的统计分析,结合个例,讨论了南极长城站海雾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长城站海雾大多为平流冷却雾,高频率的偏北风和南大洋极锋附近显著的经向海温梯度是长城站多海雾的根本原因;夏半年海雾要多于冬半年,海雾的年际分布差异明显;海雾可出现于0-17m/s的各级风力中,3-11m/s偏北风最有利于海雾的维持;气温为-2-4℃、气-海温差为0-2℃时最易出现海雾;海雾的发生一般伴有稳定的大气层结;"东高西低"是长城站海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海雾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高压在南极半岛维持时间的长短,平均有10个小时。  相似文献   
49.
何剑峰  曾红辉 《极地研究》2007,19(3):242-243
8月27—30日,2007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来自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等7部委所属的34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18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与国际极地年”,这是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全面执行之际以及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之前全国极地工作者的一次盛会,因而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方特别的重视与关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作为极地考察主管部门的…  相似文献   
50.
用于极地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的改进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用于极地研究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阐述了该模式区别于标准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动力学和物理特征。利用Polar MM5获得了10 d的模拟结果表明,Polar MM5能较好地模拟高纬度地区近地面气象变量特征,尤其是对近地面温度和水汽混合比可得到高精度模拟结果,证实了在高纬度地区对标准MM5所进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