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19篇 |
免费 | 631篇 |
国内免费 | 12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482篇 |
地质学 | 2610篇 |
海洋学 | 2614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39篇 |
自然地理 | 4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77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335篇 |
2013年 | 211篇 |
2012年 | 271篇 |
2011年 | 244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65篇 |
2008年 | 276篇 |
2007年 | 212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186篇 |
2004年 | 177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120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119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9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982.
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有利储层——浊积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岩性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中的作用, 利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法对ODP204航次的 4个站位 10个钻孔共计 1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 发现沉积物中矿物成分基本相近, 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少量以石英为主的陆源碎屑。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硅藻和有孔虫等微体化石, 可形成硅藻粘土—硅藻土、有孔虫硅藻土或凝灰质硅质生物粘土。石英碎屑大多呈棱角状, 粒径小、含量少, 同时, 样品中可见透镜体、团块或旋涡状层状结构以及杂乱堆积的斑杂构造。上述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含有大量深海或半深海的浊流沉积物或其夹层。由于钻井岩心中有相当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分布在上述沉积物中, 推断这些浊流沉积物很可能是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983.
984.
通过分析库车前陆盆地多口钻井中三叠系-新近系重矿物含量、种类组合以及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建立了由重矿物特征组合与砂岩碎屑组分反映沉积物源与构造演化关系的分析方法,显示出重矿物组合特征对构造运动存在明显的响应关系,反映出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纪-新近纪存在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中新世5期明显构造运动。并且通过分析库车前陆盆地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重矿物的颜色、含量以及特征组合与碎屑物的成分认为,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平面上存在三个主要的物源通道,即吐孜井区北侧、克拉井区北侧和大北井区北侧;西部温宿凸起存在一个物源通道,即却勒井区西侧的温宿凸起斜坡带上。 相似文献
985.
贵州环境异常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为依据,初步探讨贵州环境异常元素与贵州地层(岩体)构造,矿产的关系及其与地球化学行为,并把贵州划分为10个环境异常区,为今后从事环境土壤,水,大气,植物等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提供靶区,同时提出了下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986.
987.
为了制定分异堆积机制.以及开发和加工陆架上细粒分散状金,必须有关于该金属在河-海壁垒区迁移形态的资料.在一系列文章中刊登了有关较高的金含量趋向于有机质高浓度区的论述.其中有细粒金在陆架区河口边缘部分高度分散的生物成因粉砂质软泥中富集实际资料的描述, 相似文献
988.
为探究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湖周边发育的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以南昌市厚田沙地为研究区,对其优势种蔓荆(Vitex trifolia)所形成的灌丛沙堆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进行采样与分析,研究沙堆形态、沉积特征及其与植被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蔓荆灌丛沙堆形态大多为盾形,水平尺度大,高度矮,坡度缓。沙堆沉积物以中沙为主,分选性较差,呈正偏和窄峰态分布,沙源来自附近平沙地和丘间地,为近源沉积。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体现了灌丛沙堆的防风滞沙功能和对沙粒的重新分选作用。灌丛与沙堆的各形态参数(灌丛高度除外)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各形态参数在沙堆发育过程中得以协调发展。受植被类型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直立生长且分支少的灌丛形成的椭球形或圆锥形沙堆形态不同,蔓荆匍匐生长且高度较矮的形态常形成低矮且范围较大的灌丛沙堆。亚热带湿润地区风力资源不丰富及厚田沙地沙源不足使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平沙地与丘间地,但不同坡位沉积规律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相同。 相似文献
989.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in fluvial systems: review of tracers,sediment sources and mixing mode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spended sediments in fluvial systems originate from a myriad of diffuse and point sources, with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from each source varying over time and space. The process of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focuses on developing methods that enable discrete sediment sources to be identified from a composite sample of suspended material. This review identifies existing methodological steps for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including fluvial and source sampling, and critically compares biogeochemical and physical tracers used in fingerprinting studies. Implications of applying different mixing models to the same source data are explored using data from 41 catchments across Europe, Africa, Australia, Asia, and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The application of seven commonly used mixing models to two case studies from the US (North Fork Broad River watershed) and France (Bldone watershed) with local and global (genetic algorithm) optimization methods identified all outputs remained in the acceptable range of error defin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s. We propose future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studies use models that combine the best explanatory parameters provided by the modified Collins (using correction factors) and Hughes (relying on iterations involving all data, and not only their mean values) models with optimiz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to best predic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sediment sources to fluvial systems. 相似文献
990.
以我国西南地区邛海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粒度数据,结合正构烷烃指标特征,探讨了研究区30 cal.ka B.P.以来的植被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邛海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于外源的高等陆生植物和内源的水生生物(低等菌藻类生物和挺水、沉水和漂浮植物)。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正构烷烃代用指标变化特征表明,邛海地区过去30 cal.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1)29.1~23.0 cal.ka B.P.,沉积物中值粒径(Md)均值为22.4 μm,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值)和陆生植物正构烷烃相对输入量指标(Pwax值)呈高值,指示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湖区以草本植物为主;2)23.0~19.0 cal.ka B.P.,沉积物中值粒径明显减小,均值为15.4 μm,同时ACL值、Pwax值为低值,指示温度较低,气候干燥,这一时期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3)19.0~11.0 cal.ka B.P.,中值粒径减小,均值为10.4 μm,ACL值总体较低,Pwax值由高转低,研究区气候从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木本植物扩张;4)自11.0 cal.ka B.P.以来沉积颗粒表现出"细-粗-细"的变化特点,中值粒径均值为11.5 μm,ACL值、Pwax值由低值先升高后降低,揭示这一时期邛海气候"冷干-暖湿-冷干"的变化过程,湖区经历了草本植物先扩张后收缩的过程。特别的是,邛海沉积物记录的23.0~19.0 cal.ka B.P.、12.8~11.7 cal.ka B.P.和9.0~5.0 cal.ka B.P.这3次典型气候时期,在时间和气候特征上与末次冰盛期(LGM)、新仙女木事件(YD)和全新世气候适宜期(HCO)相符,可能是对西南季风强度变化及地质历史时期典型气候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