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348篇
地球物理   325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3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淮河流域汛期20 d内最大日降水量概率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淮河流域158个站点1980—2007年夏季降水量资料,选取淮河上游、淮河中上游、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以下和沂沭河5个子流域,采用Γ分布函数分析了淮河流域首雨日 (前1日无雨) 和连续雨日 (前1日有雨) 的夏季多年降水的概率分布特点。通过对代表站息县、阜阳、商丘、淮安、连云港Γ分布概率密度与样本频率的对比分析和K-S检验表明:Γ分布函数能较好拟合分条件的淮河流域夏季雨日的概率分布,用该分布函数递推得到的1 d, 10 d, 20 d内最大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比较规则合理。淮河流域5个子流域中淮河上游、淮河中下游、沂沭河流域在10 d,20 d内最大日降水量不低于10 mm,25 mm,50 mm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张慧  翟宇梅 《气象科技》2017,45(4):750-755
利用我国近海多年的风、浪及温湿资料,采用DB指标和最大距离法相结合的优化K-means聚类算法,对冬季我国近海进行气候区划,避免了传统K-means算法中确定聚类数目和初始聚类中心的主观性。结果表明,冬季我国近海可被划分为3个区域:1区主要包括28°N以北的海域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狭长区域,2区主要包括台湾周边海域、台湾海峡、巴士海峡以及自越南东南部起由西南部向东北部的南海大部分海域,3区则主要包括台湾岛西南部海域、北部湾、广东沿海以及南海东南部。根据给出的区划指标,分析各分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海上舰船航行和出海人员的影响,判定1区为基本适宜区,2区为不适宜区,3区为适宜区。  相似文献   
13.
彭明祥 《岩土力学》2010,31(10):3179-3183
墙后塑性区的临界深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传统计算公式仅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视墙后填土为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材料,假定塑性区的一族滑移线为直线即平面滑裂面,提出弹性覆盖层取代传统的张拉裂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滑楔分析模型,采用极限平衡法推导了在一般情况下的塑性临界压力、临界深度以及塑性区可能最大深度的解析解。计算结果表明,塑性临界深度的解析解与目前文献采用迭代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传统计算公式是该解析解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14.
根据沱沱河气象站1971年-2002年定时、逐日、月、年风向、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风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沱沱河地区年内最大风速出现在2月和11月,平均风速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全年盛行风向是偏西风;大风日数的年变化以2月份最大,7月最小;年平均风速是逐年减小趋势,其中冬季减少最为明显,大风日数总体上是逐年增多的特点,但自90年代以来表现出显著减少的趋势;风速频率分布呈双峰型,小于4m/s的风速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最多。  相似文献   
15.
蒋雪珍  芦俊  王赟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3):1106-1117

多分量地震资料的矢量偏移、多波地震资料的联合解释与反演均需要估算纵横波的速度比,实现纵波与转换横波在时间或深度域的匹配.基于DTW,本文实现了一种适用于PP与PS波直接匹配的动态图像变形算法.该算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使用二阶对称动态规划算法逐样点递归计算PP与PS波走时或深度的误差累积和;其次,在以误差累积和为目标函数的回溯阶段设定变形窗,并在纵横波速比约束的变形窗内递归回溯搜索匹配路径;最后,根据最大相关系数判定准则在匹配路径中确定最佳匹配路径,获得使PP与PS波匹配的拉伸或压缩时移量.利用所获得的拉伸压缩时移量计算纵横波速度比就可以实现PP与PS波之间的匹配.模型与实际陆上多分量地震资料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匹配精度,且对于信噪比、相似度较低的多分量地震资料,该方法也能产生较好的匹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极端事件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9—2009年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风雨资料以及登陆信息,研究影响热带气旋极端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登陆极端偏早或偏晚事件在1970和2000年代发生较少。热带气旋登陆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和最低气压)极端事件在2000年代发生频数最高。热带气旋降水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70年代频数最多,大风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80年代频数最多。日降水量和过程降水量的极值站数在1960年代最多,日最大风速极值站数在1980年代最多。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用动态实验法与静态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门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不同季节的基础水温即驯化水温(8~29℃)和温升速率(0.5~15.0℃/h)下的热耐受能力。结果表明,驯化水温和温升速率对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与驯化水温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而温升速率对热耐受性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受驯化水温制约;在不同驯化水温下,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随温升速率增大呈不同变化趋势。各实验动物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受驯化水温的影响显著,随着驯化水温从8℃升高到29℃,脊尾白虾、日本和口虾蛄的24hUILT50分别从24.2、34.6、24.9℃显著增大到35.3、37.4和34.4℃。结合3种实验动物的最大临界温度分析,它们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脊尾白虾口虾蛄。研究结果可为探究三门湾水域潜在的热污染状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各级水利与自然资源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背景下,针对日益凸显的原有监测系统中存在的监测井布局不合理问题以及岩溶含水系统具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选取徐州市丁楼-茅村和七里沟2个典型水源地,分别采用互信息-距离(T-D)和最大信息最小冗余(MIMR)模型对研究区监测网信息冗余性和最优监测井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丁楼-茅村水源地水位监测数据离散程度、信息熵、信息传递量和信息衰减速率均大于七里沟水源地,2个水源地在ε取10-1时的水位信息有效传递距离分别为4.7,4.8 km,指示出两地相似的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力传导性能。通过对比监测井控制范围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发现2个水源地监测井之间均存在信息冗余。现有监测条件下,丁楼-茅村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为6眼,最优监测井组合为D1-D2-D4-D5-D7-D9;七里沟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量为5眼,最优组合为Q1-Q3-Q4-Q5-Q7。将优化结果与原监测网相比,2个水源地监测井数量均减少3眼,分别能提供原监测网信息总量的98.5%,94.9%,监测网控制范围分别下降0.4%,1.2%,信息冗余量分别减少49.0%...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片石护坡、无片石护坡的冻土路堤和地基的温度进行的全面监测,对比分析了路堤体内及基底的地温、积温及温度场中最大融化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片石护坡措施的试验路堤,与对比段(普通路堤)相比,降温效果明显。负积温量值大于对比段,最大融化深度抬升幅度较大。因此,片石护坡能够有效发挥降低地温、保护多年冻土的作用,并有利于坡面防护,是一种施作方便,既能用于新建,又能用于补强的多年冻土主动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数正态分布下边坡稳定性二元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文强  龚珏  王亮清  方云 《山地学报》2005,23(4):442-446
安全系数不能考虑边坡系统中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可靠性理论缺乏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全系数与先进的可靠性理论相结合,建立传统安全系数与可靠性相耦合的二元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设安全系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取系列的最大可能安全系数(中值安全系数)和变异系数,计算得到最大可能安全系数及在不同变异系数下的破坏概率Pfo从而可由最大可能安全系数和可靠性(R=1-Pf)共同度量边坡的稳定性.将最大可能安全系数与边坡可靠性相乘,对最大可能安全系数进行折减,得到边坡可靠的安全系数.根据折减后安全系数的极限状态,可计算出不同最大可能安全系数的临界变异系数和临界破坏概率.根据不同最大可能安全系数及它的临界破坏概率,绘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并建立安全系数和破坏概率相结合的边坡稳定性判别的二元指标体系.文中提供了小样本条件下,利用3倍方差原理估计参数方差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边坡稳定性二元指标体系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