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5篇
  免费   967篇
  国内免费   1524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6692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507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237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文章综合考虑中国区域范围内降雨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理地貌等特征,将全国降雨区划分为4大类,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降雨类区暴雨致灾因子的强度等级评定方法;同时,研究确定了与暴雨灾害密切相关的地形高程、高程标准差、河网密度、土壤类型等环境脆弱性影响要素,并对各类要素分别进行了分级评定;将各类环境脆弱性影响要素结合暴雨致灾因子要素,运用加权求和方法建立了暴雨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将城市、农村人口分布情况、用地等数据叠加到风险分布格局中,最终分析得出不同风险等级下影响的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内容。该评估模型相较于以往其他暴雨风险评估模型,其适用范围更广,可以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任意区域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实时评估业务能力更强,将该模型结合降雨实况资料或预报资料可以对全国任意区域降雨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事后、跟踪评估或预评估;评估对象更有针对性,结合GIS技术,可以针对得出的风险分布结果分别给出不同风险等级范围内的承灾体受影响的定量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92.
2014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唐健  代刊 《气象》2014,40(10):1286-1292
提2014年7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为单一极涡,中高纬地区呈5波型分布,巴尔喀什湖附近低槽和东亚大槽强度均较常年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呈东西带状分布,强度与常年同期相当。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15.0 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少4.6%;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21.9℃)偏高0.4℃。月内共出现8次强降水过程,多站出现极端日降水量。7月共有5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多,并有“威马逊”、“麦德姆”2个热带气旋登陆。华南、江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全国87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74站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  相似文献   
93.
AMSU资料变分同化及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利红  沈桐立  王洪利 《高原气象》2007,26(5):1004-1012
在中尺度数值模拟中,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天气预报创新基地开发的GRAPES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AMSU-A/B微波遥感资料进行了同化试验,研究了这种资料在我国夏季暴雨数值预报中的作用。以2003年7月4日的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了同化结果及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单独同化AMSU-A资料主要改进了初始温度场,而单独同化AMSU-B资料主要改进了初始湿度场;(2)无论是同化AMSU-A资料还是同化AMSU-B资料,对暴雨预报都有一定的改进作用,但是同化AMSU-B资料的改进作用更明显;(3)同时同化AMSU-A/B资料比只使用其中一种资料的模拟效果好,可以更好地改进模拟的暴雨落区及强度,使结果与实况更加接近。使用AMSU资料,对我国夏季暴雨数值预报有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
东津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谢五三  吴蓉  田红  卢燕宇 《气象》2017,43(3):341-347
本文从暴雨致灾机理出发,以东津河流域为例,开展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研究。根据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资料等,运用TOPMODEL水文模型并结合统计法确定致洪临界面雨量,利用逐步回归法重建区域站资料序列,基于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计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致洪面雨量,根据流域内小时降水雨型分布,将不同重现期致洪面雨量以及叠加堤坝信息的DEM、manning系数等数据代人Flood Area模型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得到不同重现期下洪水淹没图,再叠加流域内栅格化的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最终得到不同重现期下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等风险区划图谱。建立的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简便可行,区划结果精度高、实用性强,对于面向实时防灾减灾的动态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连云港市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连云港市7个气象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对1971-2008年的38 a中2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理统计,对连云港市的暴雨天气变化趋势进行探讨,连云港市暴雨天气主要发生在6-9月,7-8月次数最多,占总数79%,雨量极值出现在西连岛站,暴雨日数及雨量极值趋于增大且趋势比较明显.同时,对全市区域性暴雨天气的高空影响系统进行了分类,划分为4种类型:台风减弱型、低压型、横槽类型、低槽类型,各类型几乎各占总暴雨数的1/4.  相似文献   
96.
副高边缘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3-2004年湖南省4次副高边缘暴雨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次暴雨过程的副高位置适当,高空有低槽,中低层有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线,地面上有冷锋。在基本反射率图上,低槽暴雨有S-N向的窄带回波特征、冷式切变线暴雨有准W—E向的积层回波特征、暖式切变线有NE—SW向的积层回波特征,但每一次暴雨过程不尽相同。在多普勒速度图上常出现低空急流、冷暖平流、冷锋、逆风区以及高层大风核等特征,并常是几种特征同时出现,有利于强降水产生。  相似文献   
97.
文章选取通辽市各气象站点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历史灾情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原理,利用数理统计、层次分析法及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提出了通辽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得到通辽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北部山区、中东部地区及偏南部地区,包括扎鲁特旗鲁北镇、科尔沁区、科左中旗东南部及库伦旗东南部;而科左后旗大部地区易形成由短时强降水引发的洪涝,为次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及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中部、西南部地区,包括开鲁县、奈曼旗北部、科左中旗西部。  相似文献   
98.
王楠  刘勇  郭大梅 《气象》2007,33(8):29-34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6月2日夜间出现在陕西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暖湿急流和弱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是这一地区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东南急流为降水区提供的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堆积,在弱冷空气的触发下释放,是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的输送方向与中尺度辐合线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未来辐合线的发展状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引起了暴雨夜发性。  相似文献   
9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及地面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和2011年7月3日阿坝州东南部特大暴雨形成机制以及产生泥石流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但与副高位置、高原槽、地面冷空气等因素密切相关.两次过程强降水落区都为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区,且该地区存在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辐合明显.从湿位涡分析得出,强降水区域一般会出现在对流层中下部MPV1负值中心和低层MPV2正值中心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0.
岳尚华 《地球》2012,(8):64-67
事后总结"7·21"特大暴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的原因,有三:无法抗衡和避免的暴雨灾害、市政部门失职(市政建设不完善,预警、救援不及时)及市民在灾难面前缺乏必备的自救意识。其中市政相关部门首当其冲,被指排水设施落后、预警救援不及时,受到国内外媒体及公众的诘难。排水系统的落后是导致内涝严重的直接原因,这是毋庸置疑的。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排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