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49篇 |
免费 | 1046篇 |
国内免费 | 15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609篇 |
地质学 | 5015篇 |
海洋学 | 656篇 |
天文学 | 42篇 |
综合类 | 188篇 |
自然地理 | 3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69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182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189篇 |
2018年 | 147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176篇 |
2014年 | 251篇 |
2013年 | 193篇 |
2012年 | 237篇 |
2011年 | 256篇 |
2010年 | 240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26篇 |
2006年 | 217篇 |
2005年 | 218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187篇 |
2001年 | 206篇 |
2000年 | 167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94篇 |
1997年 | 199篇 |
1996年 | 178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197篇 |
1993年 | 145篇 |
1992年 | 183篇 |
1991年 | 175篇 |
1990年 | 199篇 |
1989年 | 134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7篇 |
1976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5年 | 3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坳拉谷(Aulacogen)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博格达地区在晚古生代不是与哈尔里克相联的岛弧,而是坳拉谷.它发育较完整的滨浅海→陆棚→陆坡→坡角→盆地平原相的沉积相序.建造类型和充填序列与国内外坳拉谷很相似,而与岛弧建造相差甚远.早期具多旋回的火山喷发,中期发育多种重力流沉积组分,晚期出现复理石和磨拉石建造.东与兴蒙大洋相联,西端伸入准噶尔小板块内部.从中泥盆世开始由巴里坤一带逐渐向乌鲁木齐地区发育. 相似文献
172.
以往学术界更多的关注科马提岩和苦橄岩的相似性,忽略其差异。通过全数据模式,采集数据库内全球的太古宙科马提岩、后太古宙低/高钛苦橄岩数据,对比三者之间的差异发现,科马提岩更富MgO、Cr、Ni、Cs、Pb、Co和Zn,其次为低钛苦橄岩(除Co和Zn),其余主量、微量元素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高钛苦橄岩、低钛苦橄岩、科马提岩。依据元素间的差异(如Cr/Ga、MgO/Ga、MnO/Zr、Cr/Zr等),采用密度分布函数(Density Distribution)在Matlab软件中绘制出可有效区分3类岩石的等密度判别图,并用该图对若干晚古生代"科马提岩"的岩性重新厘定。结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晚古生代"科马提岩"中,印度东部为高钛苦橄岩,越南为化学成分与科马提岩类似的低钛苦橄岩,印度拉达克地区为低钛苦橄岩。 相似文献
174.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3±0.3 Ma(MSWD=0.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 相似文献
175.
龙首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其盆山演化过程和断裂带扩展模式的恢复对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北东向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龙首山南北两麓3个新近系沉积剖面的构造特征和5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年龄结果,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的盆山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14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活化,阿拉善地块南缘沿此断裂逆冲于张掖盆地之上,张掖盆地开始接收阿拉善地块的物源;(2)~5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使龙首山南侧山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张掖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活化并导致潮水盆地发生挠曲沉降,接收龙首山的物源;(3)5~2.5Ma,龙首山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导致龙首山北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潮水盆地提供物源。通过对龙首山周缘盆地沉积相和物源开展分析,本研究反演了龙首山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断裂带活动和山体隆升过程,表明在14~2.5Ma,随着龙首山南缘断裂、北缘断裂的活化和次级断裂的发育,龙首山经历了3次强烈的隆升,这对揭示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扩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176.
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一条韧性剪切带——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根据野外露头观测,该韧性剪切带为左行-逆断层性质。韧性剪切带内变形的最年轻地质体为早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其被侏罗系覆盖,且下侏罗统柴河组未发生韧性变形。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出早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9.3±4.1 Ma,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将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归属于中-晚三叠世。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其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三叠纪晚期向额尔古纳地块南向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通过区域韧性断裂对比,认为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为额尔古纳河-阿龙山NE向韧性变形域的南部延伸。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的发现为研究区域韧性变形构造及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7.
湖南省煤炭资源勘查潜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正奇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06,3(3):17-18
1 含煤地层的分布及资源量
湖南是我国江南诸省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13个地州市,除岳阳外均有含煤地层分布,含煤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湖南省从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共有11次聚煤期。其中分布较广、经济价值较大的有5次,即早石炭世测水期、早二叠世梁山期、晚二叠世龙潭期、晚三叠世及早侏罗世。尤以早石炭世测水期、晚二叠世龙潭期的含煤地层为最重要,它们分布面积广、含煤性好、资源储量丰富,最具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8.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与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了成都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与地貌的响应关系,重点为邛西构造和熊坡背斜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是成都盆地南缘地区一个较重要的构造变形阶段,邛西构造与熊坡背斜的发育与演化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并导致了古青衣江数次改道,遗留下规模巨大的冲洪积扇——名邛台地。熊坡背斜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自SW向NE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反映了熊坡背斜主要受到来自南部的动力作用,并呈现自SW向NE扩展变形的过程,显示成都盆地南缘地区流域地貌对其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79.
在华南地区,中-晚二叠世之交和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火山作用已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 相比较,地学界对晚二叠世内部的火山活动关注较少,以至对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内部火山作用的喷发特征认识不够. 湖南省嘉禾地区大窝岭剖面大隆组中下部,即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附近沉积了3层粘土岩,自下而上分别为HD08、HD12和HD20.对这3层粘土岩进行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测试工作表明,这些粘土岩源自蚀变的火山灰,代表吴家坪阶-长兴阶之交的三期火山作用.全岩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火山灰来源于流纹质或流纹英安质火山作用,具有钙碱系列的亲属性,形成于汇聚大陆边缘的后碰撞构造环境. 其中,HD08和HD20的εHf(t)值为-6.4~7.1,范围变化较大,岩浆源于峨眉山/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和古老地壳物质的混合;HD12的εHf(t)值为-12.0~-3.5,岩浆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这3层火山灰层的发现丰富了华南地区乐平统地层中火山作用的记录,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华南地块周边地区在晚二叠世中期发生强烈的、与Pangea超大陆汇聚有关的长英质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