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4篇
  免费   1112篇
  国内免费   842篇
测绘学   1732篇
大气科学   1714篇
地球物理   877篇
地质学   1330篇
海洋学   606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789篇
自然地理   2096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486篇
  2022年   635篇
  2021年   713篇
  2020年   466篇
  2019年   592篇
  2018年   390篇
  2017年   412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91.
杨文越  李涛  曹小曙 《地理科学》2016,36(4):491-501
通过构建交通CO2排放模型对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交通CO2排放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取“由大到小”逐步回归的建模方式,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引入时间固定效应,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交通CO2排放的社会经济、城市形态、交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中国交通CO2排放总量和人均交通CO2排放量分别以9.29%和8.69%的年均增速增长,前者的区域差异呈先增后减趋势,后者的区域差异则首先呈周期性波动,而后一直保持减少趋势。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交通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交通CO2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城市人口密度对交通CO2排放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应加强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规划控制,以避免因人口过度集聚而额外增加产生交通CO2排放。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交通CO2排放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但小汽车拥有率对交通CO2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马晓冬 《地理科学》2016,36(12):1850-1859
在明晰相关概念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定量方法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态势显露转型性,发展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发展格局呈现点轴趋向性,发展机制具有明显的外力驱动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政府调控,注重政策创新,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稳健发展;强化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激活,促进江苏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多元战略,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强化区域整合,注重优化布局,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测度2004—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并借助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演变格局。从时序特征来看,2004—2014年全国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性提升。从空间特征来看,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性,但差异日渐缩小;土地利用效益的增减空间分布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省份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效益降低省份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和西藏,冷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也表现出集聚特征,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为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最强烈的集聚区,其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呈互逆发展态势;中国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相似文献   
994.
梁流涛  翟彬  樊鹏飞 《地理科学》2016,36(10):1522-1530
在农户土地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果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测度只考虑“好”产出,而忽略“非意欲”的环境产出,可能造成测度结果不准确。因此,将“非意欲”产出引入农户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利用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测度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其效率状况及影响因素。主要的结论如下:调查区域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仅为0.612,效率值总体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同规模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二者呈现“U型”变化趋势。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农户生计方式兼业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种植结构调整虽然能够增加农户农业收入,但不利于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对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正面影响,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小规模化经营和土地细碎化消减了正面影响。土地产权的稳定性能够提升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但无论是集体土地产权还是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户间非正式的土地流转产权关系稳定性较差,不利于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5.
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和焦点所在。基于对城镇化内涵及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认为,内部耦合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实的进一步具体化。为此,从"系统-结构""系统-区域"和"速度-规模"3个层面系统梳理和构建了城镇化内部耦合的概念与内涵及其科学问题和价值意义,为进一步认知城镇化的本质属性、开展城镇化质量评价、剖析中国城镇化演进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比较中国城镇化与西方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异同等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思路,也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城镇化健康营运(尤其是城镇化扩内需、促增长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实)的战略措施和空间落实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96.
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法对2003—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自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总体上呈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的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本公共服务的市际间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低水平地区的"赶超效应"明显。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凸起、两翼塌陷"的格局。各类型城市中,中心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高,资源型城市次之,一般地级市水平最差。  相似文献   
997.
从地籍动态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土地与宗地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基于此,设计了地籍时空数据结构,探讨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地籍时空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将研发的系统运用在实际业务中,以贯穿于其全生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998.
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及SVR模型是机器学习领域常用的三种预测方法,但在登革热预测方面鲜有人涉及。本文以广州市主城区登革热预测为例,对比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及SVR模型在登革热时空预测上的作用,比较三种模型在登革热时空动态预测中的优劣性。研究表明,1从模型预测效果上看,SVR模型稳定,预测效果显著优于BP及GA-BP模型;2从模型性能上看,GA-BP模型优于BP及SVR模型; 3SVR与GA-BP模型在登革热预测上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地籍空间对象、非空间对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时间、空间和属性一体化管理的地籍时空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地籍的主体即权利人、地籍的客体即地块以及地籍权利对象的时间变化建模,文章对该模型的应用及存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舒华  宋辞  裴韬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5):580-588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时空行为,而获取个体在出行活动中的时空位置数据是研究人类时空行为的前提。受数据获取技术的限制,之前对时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外空间。随着室内定位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这类研究由室外空间扩展至室内空间。室内定位技术和方法较多,但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根据数据获取中使用定位方法的不同,可将室内定位数据分为几何位置数据、指纹位置数据和符号位置数据3类。目前,基于室内定位数据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即:人在室内的时空分布、人在室内的移动模式、人在室内的行为习惯及属性推断、人与室内环境的交互作用。然而,总体上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成熟。本文认为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以下问题:①数据获取方面。相对于蓝牙、射频识别、红外等定位技术,“智能手机+WiFi”模式的定位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无需专门设备支持、易与用户交互等优势,是一种最具应用前景的室内定位技术;②研究内容方面。时空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基础,个体属性推断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式和机理研究将是重点,多时空尺度数据融合分析是一种趋势;③科学伦理方面。室内定位涉及微观尺度人类活动的记录,隐私保护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