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4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560篇
地质学   227篇
海洋学   50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41.
王武星  顾国华  陈石 《地震地质》2014,36(2):523-535
利用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获得了日本MW 9.0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变化;获取了TSKB、DAEJ、SUIY和HLAR站GPS连续观测垂直位移。地震前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经历2个过程:1)2002年8月至2007或2008年底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小幅变化过程,该过程可用二次多项式拟合;2)第1个过程后的重力快速上升后下降的较大幅度变化。2008年黑龙江至乌苏里区域重力下降明显,2009年和2010年在太平洋俯冲带的广大区域重力呈显著上升,并且正、负重力变化区域都向SW方向迁移。2010年与2009年相比,重力变化沿板块边界带呈东、西部分的正、负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点位2010年初开始重力快速下降至地震发生;而西部点位在此期间仍然为重力正变化高值,地震发生后开始下降变化。远场GPS垂直位移具有2006年中开始的隆升变化,2009年初开始转向。经过与GLDAS陆地水储量改变引起的重力变化比较,认为区域重力变化主要由地表水储量改变引起。但位于海洋侧的P01和P03位置类似下降变化也非常明显,这表明区域重力的异常变化很可能与地下深部的地幔物质运移和热引起的区域气候改变有关。这种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42.
正2014年8月13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2014年伊基克地震后,智利仍存在发生大型逆冲型地震的可能》(Continuing megathrust earthquake potential in Chile after the 2014Iquique earthquake)的文章认为,2014年4月1日发生在智利伊基克(Iquique)的8.2级强震并非此前科学家所预期的由地震空区效应  相似文献   
743.
近场地震动数据可半实时地或由现代强震台网获得,或由连续全球定位系统(GPS)台网获得,能得到震源参数的稳健可靠解,这助于快速灾害评估及早期预警。这些广泛的应用需要地震动数据覆盖非常宽的频带,然而这通常情况下很难达到。本文是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的实例研究,说明来自大地测量和地震仪器的地震动信息如何互补,并建议联合使用这两种数据,尤其是台网覆盖稀疏时。本文首先使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工具对日本两个台网K—NET和KiK—Net的强震记录进行分析。通过二重积分得到静态同震位移,然后用于导出地震断层上的永久滑动分布。通过与相应基于GPS解的对比,对经验基线校正的不确定性得出了定量估计。另外,选择12对位置邻近的GPS和强震台站进行比较,来说明它们在时间序列中的信息相互一致。最后,讨论联合使用两种地震动观测系统的方法,并重点说明该方法的广泛可行性。  相似文献   
744.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并诱发海啸.本文利用Centroid Moment Tensor(CMT)震源机制解作为震源项,以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基础,基于横向各向同性PREM地球模型,考虑地表地形及海洋等地球特性,利用谱元法结合高性能并行计算,对日本大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传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了全球地震波的传播形态.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模型的走时曲线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分别就考虑海洋和不考虑海洋两种数值模型下的地震波传播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海洋的存在对地震波强地面运动存在明显的影响.海洋会使P波运动位移峰值和速度峰值相对较小;海洋对S波的影响较复杂,不考虑海洋效应时使得位移和波速随时间推移迅速减小.因此,对沿海地区的地震灾害评估应该考虑海洋效应.此外,考虑地球重力因素情况下,对数值计算得到的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及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激发的球型场和环型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功率谱密度结果的观察并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三个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很明显的不同,同时认识到数值模拟结果可以较准确重现长周期理论频率值,主要表现在0T2~0T13的环型振型及0S7~0S31的球型振型.结果显示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成功的用于地球自由振荡研究,未来可以作为一个主要工具深入探讨地球的横向不均匀性等特性对地球自由振荡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5.
苏念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14,34(6):814-822
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政治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作用者,体现出不同于经济维度的全球化联系。文章运用链锁网络模型计算中日两国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两两连接度,分析中日两国的全球国际政治联系的图景与差异。研究发现:1)中日两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办公室数量接近,但日本的全球联系强于中国;2)在与中日两国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中,日本与它们的联系普遍强于中国;3)中国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在中国的全球政治联系网络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而日本的全球政治联系主要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最后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上述差异进行分析讨论,对中国未来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政府间国际事务及如何提高国际政治影响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46.
王毅 《气象》2012,38(5):629-634
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T639、ECMWF及日本模式的中期预报产品的预报性能进行天气学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家模式均对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演变及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EC模式对西风指数和850 hPa温度的预报最接近零场;日本和T639模式次之。对冬季南支槽的预报,EC模式效果较好,T639和日本模式预报强度偏弱。三家模式对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的预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弱,日本模式预报误差最小,T639模式和EC模式误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47.
2004年9月14日,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与日本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在京签订“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农作物时空特征分析与农业资源评价”项目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中日农业遥感领域新一轮的合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748.
周鹏  尹贡白 《地图》2005,(6):96-97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从日本带回来一幅地图,因为“特别”,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在此特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749.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关联经济物种,探究二者栖息地变动的关联性有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渔业资源。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6-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3个关键环境变量分别构建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并利用2021年的渔业数据进行验证。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不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最适栖息地分布,分析二者在不同ENSO事件下最适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和同步性。结果表明:在不同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适宜生境面积(高于15%)均高于日本鲭适宜生境面积(低于6%);但远东拟沙丁鱼在拉尼娜事件下最适栖息地面积增长率高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0.197,后者增长率为0.123,相反,日本鲭在拉尼娜事件下增长率低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1.114,后者增长率为2.082;当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分布位置接近时,会促进二者栖...  相似文献   
750.
为研究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测量314尾东北七鳃鳗和302尾日本七鳃鳗成体的体质量(Y)和全长(X_1)、躯干长(X_2)、尾长(X_3)、头长(X_4)、吻长(X_5)、眼径(X_6)、背鳍前长(X_7)、眼后头长(X_8)8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体质量服从正态分布,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全长、躯干长、尾长、头长、吻长、眼径、背鳍前长和眼后头长8个形态性状均与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经偏回归系数检验,东北七鳃鳗全长、头长、眼径和眼后头长呈显著性水平(P0.05),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636、0.202、0.060和0.105;日本七鳃鳗全长、吻长和眼后头长呈极显著性水平(P0.01),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730、0.098和0.153。单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中,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全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形态性状的单独决定系数和两个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分别为0.855和0.857。建立以东北七鳃鳗全长、头长、眼径和眼后头长4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1.502X_1+2.699X_4+8.554X_6+1.915X_8-41.547;日本七鳃鳗全长、吻长和眼后头长3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895X_1+9.688X_5+6.973 X_8-157.460。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成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分析为七鳃鳗优良亲本的人工选育以及其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