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褐藻酸钠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些实验结果,阐述了褐藻酸钠降脂、降糖、阻止铅离子吸收的生理功能。以及对某些无机离子代谢的影响。实验表明,褐藻酸钠本身的食物纤维特性此较突出,表现出的生理作用也此较显著。它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必将成为保健食品中的一种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22.
论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代谢物在体内的氧化是逐步进行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不像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时,发生剧烈的反应。这个特点反映了生物氧化作用有别于一般氧化作用,其电子运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提出一种有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观念,才能对生物氧亿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3.
传统GM(1,1)模型用于预测时,该模型在初始的少量数据中,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数据反映系统的发展变化,越往后监测,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就越弱。而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不断考虑那些随时间相继进入系统的扰动或驱动因素,随时将每一个新得到的数据置入系统中,建立新信息GM(1,1)模型进行动态预测。因此,针对传统GM(1,1)模型存在的不足,文章建立了灰色新陈代谢GM(1,1)滑坡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巴达高速公路滑坡位移变形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精度较高,预测误差较小,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闫慧  李心清  周会 《地球化学》2008,37(3):275-280
双壳类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中,但是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和环境意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对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室内养殖,并选取两个壳体样品(壳高,A=13mm,B=9mm),测定其生长部分壳体和生长期间水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随着水体碳同位素的升高(δCmc由-5.24‰升至1.41‰),两壳体碳同位素也随之升高,表明水体对壳体碳同位素的影响;δ13CA分布范围为-4.76‰-2.09‰,δ13CB为-8.49‰-2.89‰,壳体A和B碳同位素均比预测平衡值偏负,表明壳体在形成过程中利用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富集12C的CO2。根据计算壳体A在实验中沉淀部分壳体利用新陈代谢碳的比例(M值)为24%~43%,平均值为33%;壳体B为33%~75%,平均值为58%。肘值随生物的生长呈下降变化,这说明在实验中河蚬主要是通过增加对DIC的吸收和利用来满足壳体生长对物质量增加的需求。  相似文献   
25.
基于 Markov 理论的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伟  李克昭 《测绘工程》2016,25(12):38-43
背景值的构造方法是影响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的精度和适应性的关键因素。文中通过等分函数法构造新的背景值对传统的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模型使其同时适应于高增长指数序列和低增长指数序列,提高传统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适应性能力。但是优化后的模型依然易受建模数据随机扰动影响。马尔科夫(Markov)模型具有削弱建模数据的随机扰动性的优势。基于此,将优化的加权非等距GM(1,1)模型和Markov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优化的加权非等距Markov-GM(1,1)预测模型。最后,结合秀山湖二期工程的变形实测数据,运用新陈代谢的计算模式进行预测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的加权非等距Markov-GM(1,1)预测模型的拟合和预测精度都优于传统的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模型,新的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更强,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8):64-64
人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人体的元素有60多种,它们大多以络合物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传递着生命所必须的各种物质,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当膳食中某种元素缺少或含量不足时,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27.
Characteristics of a microbial community are important as they indicate the status of aquatic ecosystem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etabolic and phylogenetic profile of the 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y in Guishan coastal water(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Sea, at 12 sites(S1–S12) were explored by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ing(CLPP) with BIOLOG Eco-plate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e mariculture area(S6, S7 and S8) and the sites associating with human activity and sewage discharge(S11 and S12) had higher microbial metabolic capability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than others(S1–5, S9–10). Especially, the diversity index of S11 and S12 calculated from both CLPP and DGGE data(H 3.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s as sewage discharge may increase wa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6, S8, S11 and S12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otal phosphorous, salinity and total nitrogen. Based on DGGE fingerprinting, proteobacteria, especially γ- and α-proteobacteria, were found dominant at all sites. In conclusion, the aquaculture area and wharf had high microbial metabolic capability.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phosphorus, salinity and nitrogen.  相似文献   
28.
我们每个人都能笑,也会哭,毫无医学上的禁忌。而且,与一些怀疑主义的意见相反,它们可以称为感情药物,能治愈不少疾患。  相似文献   
29.
阈值去噪法是传统小波去噪最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硬阈值法和软阈值法,但二者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阈值函数,有效地弥补了硬阈值函数在阈值点处不连续、软阈值函数存在恒定偏差的缺陷。并在传统灰色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改进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最后将硬阈值、软阈值和新阈值函数的小波分析用于变形监测原始数据的预处理,结合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去噪后的数据进行阶段性预测,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新阈值的去噪精度更高,通过新阈值去噪后进行预测的数据更加接近真实数据,可应用于变形监测的预报。  相似文献   
30.
针对传统GM(1,1)模型存在数据序列的初始值过旧使预测意义减弱的问题,文中采用更新数据序列初始值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传统模型进行改进;以南方某大坝边坡监测点的沉降位移为例,分别使用两种模型对该监测点沉降位移进行拟合预测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实验证明,新陈代谢GM(1,1)模型精度明显高于传统模型,更接近于真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