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内蒙古多伦史前人类遗存的发现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多伦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南部,10处史前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研究的空白。对发掘出的2892件石器进行了较系统的统计与分析,探讨了石器的组合特点及其演化序列,确定其文化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距今约10-6ka,认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经济方式早期为采集和狩猎方式,晚期出现了原始农业,并进一步讨论了史前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出生态环境对史前人类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原始农业等生产性经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52.
陈强强  刘峰贵  方修琦  周强  陈琼  陈锐杰 《地理研究》2019,38(12):2927-2940
全新世以来农业的起源使全球人类活动日益加剧,而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大约距今7 ka—5 ka)农业发展正处于从刀耕火种向耒耜翻耕过渡阶段,由此被认为是人类活动改变自然植被的关键时期。中国华北地区丰富的考古遗迹记录了该时期人类活动的状况。基于已发现和挖掘的考古资料,运用考古学关联建模方法推算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各聚落遗址的人口规模与耕地面积,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了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 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人口规模至少为50.61×10 4人。其中,河南地区人口最多,约为30.46×10 4人,山东地区约13.72×10 4人,河北地区约6.43×10 4人。② 耕地面积至少约102.22×10 4 hm2,约是现代耕地的4.6%,整个华北地区垦殖率达到1.99%。河南地区耕地面积最大,约为61.52×10 4 hm2,垦殖率达3.68%;山东地区次之,约为27.72×10 4 hm2,垦殖率为1.75%;河北地区最少,约为12.98×10 4 hm2,垦殖率为0.69%。③ 遗址周围3 km范围内是个体聚落耕地的主要分布区,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3.43%。④ 在地形分布上,63.36%的耕地分布在低海拔的平原和台地,仅2.43%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地区。就耕地分布的坡度而言,81.55%的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2°的地区;16.61%的耕地介于2°~6°的缓坡地区;6°~15°的坡地地区仅占耕地的1.84%。  相似文献   
53.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机械革命在距今七千年由中华先民完成”一中,我们论证了距今9000~7800年裴里岗化层中微型石锛是有夹具的车刀;论证了距今8500~7000年磁山化微形石锛和敲砸器为有夹具的车刀和和刨刀;论证了距今7000年马家浜化层微型石锛为有夹具车刀。在“新石器时代有琢玉的砣机,砣在何处,”一中.我们论证了距今8200~7400年兴隆洼化层中的玉块是最早的砣,砣实际上是集磨床、锯床、镗床刀具于一身的刀具。  相似文献   
54.
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更新世末期-全新世人类遗址,记载着从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人类的体质及文化特征的演化历史。对1983年在此遗址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头骨进行了研究,该头骨是迄今在辽宁地区发现的惟一较为完整的新石器人类遗骸,为探索早期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研究显示,小孤山人类遗骸为3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新石器时代及青铜铁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小孤山人具有蒙古人种的形态特点,大部分特征与现代人相同,少数特征如颅长和颅容量,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的上限,而与更新世晚期人类接近。小孤山人非常低矮的上面部和鼻部,使其具有独特的头骨形态特点而差异于其他全新世头骨。15组头骨样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非常大,难以将小孤山人的体质类型归入南方或北方类型,提示有必要对我国古代人类体质特征的分型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5.
巫神之玉     
《西部资源》2012,(4):62-65
距今五千年左右,地球上正孕育着人类最早的文明。古埃及用金字塔表达对太阳的崇拜,古巴比伦人建造了理想中的空中花园,而在古老的中国,那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充满想象的传说的时代。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九七一年八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东南部的一个下村庄附近,村民张凤祥正在田里干活,忽然听他手中的铁铲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拨开浮土后,一块厚重的石板显露出来,石石板下面是一个仿佛人公开凿的石洞,在  相似文献   
56.
侯连海  张子慧 《地质通报》2004,23(8):784-789
研究表明,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的鸟类化石总计有5目7科10属10种鸟类,其中赤嘴潜鸭、白枕鹤和骨顶鸡为中国鸟类首次化石记录。阿善遗址鸟类群除3种为鸡形目地栖者外,其余全为涉水鸟类,是中国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以水鸟为主体的史前时期鸟类群。这些鸟类化石对研究遗址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以及鸟类地理分布、迁徙和演化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距今五千年左右,地球上正孕育着人类最早的文明。古埃及用金字塔表达对太阳的崇拜,古巴比伦人建造了理想中的空中花园,而在古老的中国,那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充满想象的传说的时代。  相似文献   
58.
地名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外,还蕴含着时代的地理、社会、历史、政治、民族和语言等信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山溪沟渠、湖塘堤岸、景物古迹、街巷里弄等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名中寻"邑"鄞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59.
赵东月  王铭  张燕  刘化石 《第四纪研究》2022,42(4):1094-1107

作为一种仪式现象,有意识拔除健康牙齿以表达某些信息的拔牙行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分布,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近现代。根据以往研究,我国境内拔牙风俗有自己的源流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居民中,并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山东-苏北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区向南、西南方向传播,但西南地区的拔牙风俗出现较晚,多集中在历史时期。猴子洞遗址是四川会理县的一处最早距今约5000~4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区出土的人骨标本上发现了比例很高的拔牙现象,弥补了过去西南地区拔牙风俗在史前资料上的不足。对猴子洞遗址先民拔牙现象的观察和拔牙模式分析表明,该遗址拔牙出现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和社会等级差异,但拔牙行为与年龄密切相关,应是成年的标志。通过与中国境内和东南亚地区拔牙遗址的对比分析,西南地区的拔牙风俗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流行,其模式符合中国拔牙风俗的主流传统,但与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60.
中国北方沙地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关键地区,但该区域的相关研究欠缺。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和古气候资料的全面分析,尝试探讨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9~4ka 相对适宜的气候条件促使了中国北方沙地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开始和发展。4~2ka较为严酷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人类活动; 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的史前人类,通过生业模式的调整以及活动范围的改变,适应了气候变化,文化得以延续,人类活动总体没有减弱。2ka以来,人类适应能力增强,各沙地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均大幅扩张。通过区域对比发现,沙漠化程度较高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地处高纬度寒冷环境的呼伦贝尔沙地,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弱; 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条件相对优越,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文化谱系相对完整。研究区各时期人类遗址沿水系分布特征明显,反映了水源作为沙地地区的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