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6篇 |
免费 | 341篇 |
国内免费 | 4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篇 |
大气科学 | 101篇 |
地球物理 | 280篇 |
地质学 | 1363篇 |
海洋学 | 243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290篇 |
自然地理 | 3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60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40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8年 | 3篇 |
1943年 | 2篇 |
1925年 | 1篇 |
192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冈底斯岩浆岩带(以下简称冈底斯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大量研究揭示新特提斯洋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的演化时期:分别是早期俯冲(>152 Ma)、晚期俯冲(100~65 Ma)、主碰撞(55~40 Ma)和后碰撞伸展期(23 Ma至今)。前人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和进展,然而关于新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冈底斯带火成岩岩浆源区的属性、精细的成岩过程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文章首先介绍了冈底斯带的研究历史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冈底斯带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争议进行了初步梳理,从1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初步的梳理给出的启示是:冈底斯带是一个典型的岩浆—构造—成矿—变形变质带,经历了长期、复杂和多阶段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拼贴于古老拉萨地体之上的新生大陆岛弧体。主要认识包括:(1)冈底斯岛弧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最为理想的场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信息,是破解新特提斯洋板片初始俯冲时限和板片俯冲方式最佳的研究对象;(2)冈底斯带中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基或岩株可能经历了一个多期次组装累积的过程,今后应运用晶粥体的模型去重新理解冈底斯带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动力学成岩过程;(3)冈底斯地区地幔的性质沿着走向表现出复杂性,具有地球化学上的不均一性;(4)冈底斯带的火成岩存在同位素上的倒转,这可能暗示冈底斯地区存在老的基底;(5)冈底斯岛弧带在构造上具有明显的掀斜性,表现出东段以下地壳组分为主,中西段以中上地壳组分为主,暗示了冈底斯带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不均衡的构造抬升和剥露过程;
(6)冈底斯带的研究对象仍以火成岩为主,研究方法多限于传统的岩石学和放射性Sr-Nd-Hf同位素手段,而非传统的稳定性同位素(Mg-O-Li-B-Mo)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并且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岩石成因和地质年代学为主,而对火成岩侵位过程和成岩后的构造变形和抬升剥蚀等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7)目前,构造地质学手段在冈底斯带的研究中运用较少,常以岩浆演化来代替构造演化。最后,文章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冈底斯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2.
993.
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应用录井、测井、露头、岩芯等资料作了开38、39井区沙河街组地层成因单元分析及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层组划分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研究区发育的三种沉积体系及分布。 相似文献
994.
995.
受拟建马边河舟坝水库蓄水影响,库区部分老场镇将被淹没,前期资料表明,目前规划的某新场址位于一古滑坡体上,因此该滑坡的稳定性对拟建场址移民居住的适宜性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阐述该滑坡的地质条件及成因机制、变形破坏特征,对滑坡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古滑坡体在现状及蓄水后均处于整体稳定状态,但局部受场址的开发性影响可能存在局部失稳,建议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满足移民新场址要求。 相似文献
996.
997.
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合罗布泊盆地新构造研究相关成果, 运用数值模拟实验方法, 采用两种模型, 对罗布泊盆地新构造活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直观展示盆地的应力状态与位移特征, 再现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序列, 查明运动学特征。数值模拟结果一方面展示出晚新生代以来罗布泊盆地先后主要经历了渐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晚期近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下的盆地近东西向伸展断陷与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北东—南西向构造挤压作用导致的盆地剪切变形两大阶段; 另一方面实验结果也显示, 在两种边界条件的控制下, 研究区地质单元的应力状态主要受地层岩性和断裂共同控制, 盆地内部呈现低应力状态, 在与最大主压应力相垂直的方向上产生伸展变形。盆地南边的两条主干断裂内部具有较高的剪应力, 而罗布泊盆地及其以东地区剪应力最小。位移大小明显受断裂控制, 从南西向北东位移逐渐减小, 指示孔隙流体从南西向北东运移。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表示:"我国战略油气资源量,可能是现今的两倍左右。"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日前在广东科协论坛第47期专题报告会上发言时表示。"最近在塔北,我国探明了一个1.2亿吨的大油田。"开场,康玉柱院士便宣布了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称,我国的油气资源比目前了解到的要更多,随着勘探水平的发展,会有更多新油田的出现。除了不断发现新油田,地质学家还一次次地发现低估了原有油气田的资 相似文献
999.
新(晚期)构造运动的物质、能量效应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受板块构造背景和深部过程的控制,不同盆地的新(晚期)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包括伸展和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快速沉降和断裂活化、挤压背景下的强烈隆升和构造掀斜等。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强烈的物质效应(对油气成藏要素构成的改造)和能量效应(对成藏动力学环境和过程的影响)。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影响取决于新(晚期)构造运动期源岩的生排烃状态、新(晚期)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沉降-抬升的速率、幅度和区域变化及断裂活动程度。建造期(盆地保持沉降、充填状态;源岩处于生、排烃阶段;超压的产生过程仍在进行,超压释放后可得到动态补给)的构造运动可以导致幕式快速成藏,所形成的油气藏属于阶段性充注的原生油气藏,改造期(盆地沉降、充填停止,处于抬升、剥蚀和构造变形状态;源岩生、排烃作用已终止;超压的产生过程已经终止,超压释放后不能得到补给)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可导致已聚集油气的突发性穿层运移和跨层聚集,形成非连续充注的次生油气藏;改造期无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特别是构造掀斜运动可以导致已聚集油气的层内调整,形成有成因联系的调整型油气藏系列。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既可以具有建设性作用、也可以产生调整、改造作用甚至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黄河上游河段的形成年代依然存在争论,而银川盆地是黄河上游物质的主要沉积区之一,该盆地沉积序列的研究能为了解黄河上游的物质来源和形成年代提供重要线索。对银川盆地钻孔(PL02)底部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和碎屑组分统计研究,并与上游黄河沉积物以及盆地周边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和碎屑组分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并不是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沉积物的物质供应区,而是黄河将银川盆地以上河段地区物质输送到银川盆地。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在晚上新世已经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