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51.
叶式煇 《天文学进展》1994,12(4):295-306
首先叙述日面磁场中目前仪器分辨不出的精细结构存在的主要证据和这种结构对矢量磁场测量造成的巨大困难,并论述斯托克斯偏振量度学对克服这个困难所能发挥的作用,其次,我们全面介绍这门新兴学科的核心内容,即探测磁元右磁流管的性质和物理参数的各种诊断技术,在“结束语”中,我们讨论这些技术目前的局限性,困难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52.
根据海上溢油试验结果,结合20a来对海上溢油事故的观察结果分析了油类入海后漂流和扩散过程。经分析认为:1)海面油类漂流的速度和方向取决于风和表层海流的速度和方向,海面油类漂流的速度和方向基本符合Uo=Uc ζW和D=C流 r;2)海面油类扩散的形状与油类漂流的速度有关。油膜的扩散速度与时间可以用U扩=at^-b来表达,油类漂流速度越大,油膜的形状就越呈长而窄,反之则呈短而宽;3)经两起海上沉船溢事故的实例检验.结果比较接近;4)在1996年珠江口惠洲26—1油田海底输油管线溢油漂流预测分析过程中进行尝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3.
利用历史的表面漂流浮标资料研究了南极绕极流的平均结构、变化规律和能量特征。强劲的南极绕极流沿着纬向从西向东流动,并伴随着复杂多变的海洋锋面,主导着整个南大洋的海洋环流系统。首先,标准方差椭圆表明,阿加勒斯回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是南极绕极流重要的流量补充。在南半球的冬季,南极绕极流的流速随着西风的增强而增强。在南极绕极流经向摆动的影响下,流核上的经向流速比纬向流速具有更加不稳定的特征。另外,南极绕极流从非洲南部开始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其次,从能量的角度讨论了南极绕极流的细节特征。平均动能、扰动动能及其均方根在流核区域都很强,扰动动能和平均动能比值的趋势恰恰相反,强(弱)能量分布区域的涡旋耗散反而比较弱(强)。除了扰动动能和平均动能的比值之外,所有的能量形式都呈现了从西向东减弱的趋势。涡动耗散对南大洋北部的平均动能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4.
认识海洋中的物质如何散播对于理解海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污染在海洋中的扩散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历史海表漂流浮标观测数据,对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表层物质散播轨迹进行了拉格朗日示踪分析和观测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福岛以东海域海表浮标的散播路径主要分为东、南两支,其中速度较快的东支为主要通道,沿黑潮延伸体汇入北太平洋流,最短用时大约22个月即可到达北美西海岸;南支则沿黑潮延伸体以南的大范围南向流向西南方向运移,速度较慢且明显受涡旋活动影响,最快大约5个月即可到达吕宋海峡和中国台湾以东海域,进而进入南海和东海等中国近海海域。通过开展观测模拟试验,发现海表浮标散播的概率密度分布呈现以福岛附近海域为核心、向西南和正东方向递减扩展的形态,其中,到达中国近海的浮标主要通过吕宋海峡进入。文章详细讨论了研究结果的局限性、不足之处,以及因基于大量现场观测而具备的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波浪是影响海表面温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进 一 步 研 究 波 浪 对 全 球 气 候 的 影 响,利 用 ECMWF(European Centrefor Medium-Range WeatherForecasts)发布的波浪参数、海表面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SST)等再分析数据,采用 EOF(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分析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太平洋涌浪区Stokes漂流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首先选用一种涌浪指标和多个涌浪特征值总结了全球的涌浪特征,得到涌浪在低纬、南半球和大洋东边界更占优的结论,并由此划定南太平洋涌浪区,发现了其连接南大洋和赤道东太平洋的通道作用。进而研究了南太平洋涌浪区Stokes漂流对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该区域的经向 Stokes漂流会产 生强化,波浪诱导的Stokes漂流会将高纬冷水输送到低纬海域,使得低纬海域降温,加速厄尔尼诺事件的衰退,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本文为解释厄尔尼诺的衰退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波浪的大尺度效应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6.
广东清远市漂流旅游优势与竞争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清远市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国漂流之乡”,近几年来,漂流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广东漂流旅游发展得最成功、最成熟的地方以及全国最著名漂流地之一。笔者认为清远市发展漂流旅游的优势在于其气候和资源、区位交通、客源市场及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其目前面临着来自省内同类产品和非同类产品以及周边省区同类产品的竞争。要实现清远市漂流旅游的可持续迅速发展,需要做好清远漂流旅游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多功能综合性漂流旅游区的建设、漂流旅游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对外宣传营销以及漂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等六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7.
区别于监测站点数量众多、监测处理时间长的传统水质监测系统,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GPRS无线传输、北斗/GPS位置定位的水面漂流式水质监测系统,搭载水质参数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可实现实时水质状况监测、水流速度监测、水质数据评价、洪水预警.通过实验测试和对比分析,证明本设计具有便携高效、安全可靠等优点,能够满足水文部门对于常...  相似文献   
58.
受浑浊水体自身吸收与微颗粒散射的影响,水下光学成像面临成像距离短、像质差等问题。一种基于斯托克斯参量的主动偏振成像模型被应用到水下成像去散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目标成像探测的清晰度。相比于被动偏振成像模型,引入主动光源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偏振调制,由此可以充分挖掘目标反射光与介质光的偏振特征差异进而实现分离选通。改进的主动偏振去散射模型利用了目标反射光的偏振共模抑制效应,借助偏振斯托克斯参量 S2 分量实现了介质光偏振角与偏振度全局分布的准确估算。同时引入图像质量评价参数对比度 contrast 作为反馈参量,通过迭代计算实现背景噪声的最大化滤除。不同散射程度、不同类型目标的水下成像实验表明:相比于传统主动偏振成像方法,改进后的成像模型可大幅提升水下目标的图像质量,特别是强散射环境下的图像 contrast 提升超 2 倍以上。该项工作为利用偏振信息进行水下图像去散射与目标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9.
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是创新研制的“小型化、轻质化、免维护”的漂流观测系统,能够测量海面以上3 m气象、水下20 cm海表面温度和波浪参数等11个不同的物理参数,并且已经经过多次观测应用,结果均较好。为实现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数据全球范围的应用,利用2018年黑潮延伸体海域Argo观测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SVP (surface velocity program)浮标观测的海表温度和OISST (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数据,通过将其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数据进行时空匹配以及对比验证,对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的海表面温度进行了系统评估,检验其在黑潮延伸体复杂水文环境下的观测准确性。结果表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SST数据与Argo观测SST数据相关系数达到0.9737,均方根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0.5790°C和0.4539°C;与SVP浮标SST数据的相关系数弱于与Argo的相关系数,为0.9285,均方根误差为1.323 0°C,平均误差约为0.979 4°C...  相似文献   
60.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have been applied to researching the effect of wave, current and wind on the ice rafting.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wave is the key factor for ice fracture. The process of ice rafting is simulated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ortion or flexure breakage happens firstly, then followed by ice rafting. Th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ice is easily rafted on the simultaneity action of wave, current and wind, and the action of wave can't be ignored. Moreover, the rafted ice length increases with the enhancive force of ocean current and w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