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7篇 |
免费 | 592篇 |
国内免费 | 4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4篇 |
大气科学 | 334篇 |
地球物理 | 445篇 |
地质学 | 1318篇 |
海洋学 | 200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127篇 |
自然地理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108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30篇 |
2008年 | 102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8篇 |
196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1966年3月22日邢台7.2级地震极震区的人工爆炸地震波场十分复杂。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表明,沿人工爆炸测线地区的深处存在着许多深断裂,且将全测线切割成为五个块段,断裂面常延伸到莫霍界面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介质。极震区则为更特殊的块段结构。 极震区人工爆炸地震波的视速度V~*、视周期T~*、界面速度V_d、介质对能量的吸收系数α~*均有异常的变化,是一个断裂错综分布,宽约10—20公里的破碎地带。 7.2级地震震中区下面存在着两组深大断裂,且在此汇集。在震源深度附近的介质中,局部水平错动可达4公里左右,上地幔顶部在此隆起。 相似文献
992.
993.
利用多种实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造成2021年11月6—8日华北、东北极端暴雪过程多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热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先后由500 hPa高空横槽、河套西风槽及高空冷涡接力影响,其上空的高空急流不断加强并呈现“S”型弯曲,同时低空偏南风急流形成与加强,并在东北地区与高空急流耦合。此次过程阶段性特征明显,其影响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水汽输送存在差异。回流冷锋形成的冷垫锋面较为浅薄,暖湿气流在其上倾斜上升。寒潮冷锋则较为陡立,上升气流随高度西倾。而锋面气旋结构较为深厚直立,使得气流呈垂直上升运动。随着斜压强迫的不断增强,850 hPa切变线由准东西向分布转为南北向分布,再演变为低涡切变结构。对应的水平涡度由弱转强,其上空正涡度垂直分布也逐渐加强,由弱倾斜上升运动逐步演变为较强垂直上升运动区,并在系统东侧形成次级环流下沉支。此次过程的发生发展与锋生作用密切相关,降雪落区和强度与锋区走向及锋生函数大小较为一致。假相当位温锋区在降雪3个阶段逐渐加强,垂直锋区和低层锋生函数由倾斜状态演变为近乎直立结构;湿位涡诊断表明,3个阶段降雪落区均发生在湿位涡正压项>0而斜压项... 相似文献
994.
995.
陕西省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对陕西省 1 997年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与历史上几次重大干旱年份的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 :1 997年干旱是陕西省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1 92 8年(民国十七年 )的干旱是陕西省本世纪出现的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北山造山带东南部梧桐井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奥陶纪-志留纪地层, 有关其形成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仍存在较大分歧,极大的限制了对区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为进一步确定其形成时代,本文对该地区奥陶-志留系c岩组中的角闪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及侵入其中的长英质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19.8±2.7 Ma、421.5±0.8 Ma和417.0±3.4 Ma,前两者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侵入其中的脉体的年龄限定了该岩组年龄的下限;由此将前人划分的奥陶系-志留系c岩组确切的形成时代确定为约420 Ma,属晚志留世。结合原定为奥陶系-志留系b岩组获得2个锆石U-Pb单峰年龄分别为427 Ma和428 Ma, 属中志留世(Song Dongfang et al., 2016),由此,将原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确定为志留纪地层,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敦煌地块俯冲相关的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