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1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测绘学   271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1052篇
海洋学   35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小应变硬化模型(HSS)可以同时考虑土体剪切硬化和压缩硬化,以及土体剪切模量在微小应变范围内随应变衰减的行为,因此在深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为研究厦门地区土层HSS模型刚度参数E50ref,G0ref和γ0.7对深基坑数值分析结果的敏感性,基于敏感性分析和正交试验原理,选择厦门地区典型土层残积砂质黏性土、粉质黏土和淤泥质土,以坑外地表沉降值及围护墙的最大弯矩值作为控制指标,分别进行了单一控制土层的参数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要在深基坑数值分析中精确计算地表沉降和围护墙弯矩,最重要是控制好土层G0ref的取值,其次是E50ref,而γ0.7的影响相对小一些;随开挖深度加深,G0ref对地表沉降的影响逐渐降低,E50ref和γ0.7的影响有所提高;E50ref对围护墙弯矩的影响随开挖进行有所降低,G0ref和γ0.7的影响则有增大趋势,其中G0ref相对较明显。土体小应变行为对于基坑施工效应有重要影响,在相关设计和施工中应予以重视。分析结果可为深基坑有限元分析中获得更合理的地层变形和结构内力响应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2.
对小湖闪长玢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年龄为211~214 Ma,加权年平均龄值为(212.8±1)Ma,表明岩浆属于晚三叠世。依据TiO_2-Zr/P_2O_5、P_2O_5-Zr及SiO_2-K_2O图解,判断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1.25~1.57,为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高Mg~#值(51.74~52.56,平均为52.17)、Nb/Ta比值(13.52~16.00)、Rb/Sr比值(0.13~0.18)、Th/Nb比值(0.34~0.37)及Ba/La比值(12.39~15.83),显示出此岩体具有壳幔混合特点。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岩石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之后的造山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73.
取自小赛什腾山的3个岩浆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给出了437±10 Ma与487±14 Ma(XSST01)、390.8±9.1 Ma(XSST02)、400.1±7.9 Ma与445.8±10 Ma(XSST03)5组206Pb/238U平均年龄结果,这表明小赛什腾山地区存在470~480 Ma、440~450 Ma和390~400 Ma三期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侵入旋回,更正了小赛什腾山地区花岗岩均形成于海西期的认识?将本次给出的年代学数据与柴北缘构造带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年代学格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赛什腾山地区490~400 Ma花岗岩侵位时间、期次与整个柴北缘构造带其他地区基本一致,这些年代学数据为证实小赛什腾山是柴北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认为,奥陶纪初期(470~480 Ma)岩浆岩的形成与柴北缘洋洋壳向北俯冲有关,奥陶纪末期(440~450 Ma)的花岗岩形成于同造山陆-陆碰撞环境,早泥盆世(390~400 Ma)花岗岩与俯冲-碰撞晚期岩石圈拆沉有关,初步厘定了约490~400 Ma小赛什腾山一带的大地构造演化格架?  相似文献   
74.
小常山铁矿位于新疆北山裂谷带西段,矿体赋存于辉长岩、辉长岩和大理岩接触带中,部分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接触带。前人研究辉长岩年龄为276±1.2Ma,与坡北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形成年龄一致,同属早二叠世。小常山铁矿中可见有明显的岩浆贯入现象。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块状、脉状、薄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含极少量的褐铁矿和黄铁矿;近矿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大理岩化。电子探针研究表明,磁铁矿FeOT含量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85%范围以上,Al_2O_3含量相对较高,TiO_2-Al_2O_3-(MgO+MnO)图解、TiO_2-Al_2O_3-MgO图解均显示热液接触交代成因特点,表明小常山铁矿的形成和岩浆热液的交代作用有关。石榴子石属于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系列,与典型矽卡岩矿床的石榴子石端员组分组成有一定差别。结合小常山铁矿体地质特征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测试等研究,认为小常山铁矿是多成因的复合型矿床,具有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特征,但后者是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5.
马莲泉-小泉井断裂带是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北山西段的一条重要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呈波状缠绕于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的相邻交汇点之间,其成因广为地学工作者所关注。文章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对马莲泉-小泉井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它是由北西西向博罗霍洛断裂带的近东西向次级压扭性断裂不断吸收主断裂的水平位移演化而成,主要形成和活动时期为中新生代,成因与中生代以来博罗霍洛断裂带的大规模右行走滑构造背景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对探讨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北山段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气层所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较为复杂,气层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多解性突出.以三水模型、岩心、地质和试气资料为基础,采用能量谱峰值与能量加权累计法定量分析致密砂岩气层的电阻率与自由流体孔隙度组合曲线的小波多尺度能谱特征,以及小波包能量谱特征.组合曲线的多尺度小波能量谱分析方法在致密砂岩气层识别中气层的能量谱与水层的能量谱明显不同,并用其识别苏里格地区的致密砂岩气层.结果表明识别致密砂岩气层能量加权累计法定量分析比小波能量峰分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7.
基于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机载波谱仪实测数据以及ECMWF提供的风场数据,分析了不同风速条件下小入射角海浪平均后向散射系数不对称性与各向异性随入射角的变化特性,并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小入射角下,海浪平均后向散射系数随入射角增大呈现递减趋势并在18°时达到某一稳定值,之后基本维持不变;海浪后向散射系数不对称性与各向异性均随入射角增大呈现递增趋势,同样在18°增大至某一稳定值,之后基本维持不变;低风速条件下,海浪不对称性和各向异性与风速有关,且风速越大不对称性与各向异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78.
平度市新河铁矿处于莱州-安丘铁成矿带中部,矿床赋存于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小宋组二段含铁岩系中,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通过地质勘查,矿区内圈定3个铁矿体。该文以此为基础,对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找矿远景进行浅析,以利于矿山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9.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收集的沉积岩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及沉积构造标志,结合室内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总结研究区的沉积相划分标志,将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阿木山组(干泉组)划分出6种沉积相,即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相、滨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和海相火山岩相,并进一步划分为13种沉积亚相。浅海陆棚相和滨海相是研究区沉积的主体,碳酸盐岩台地相次之,辫状河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仅在靠近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及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的部分有分布,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裂谷中心火山喷发带。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深基坑施工对邻近管线影响程度,判断其安全度,并提出保护措施,以厦门地铁1号线某车站深基坑为依托,考虑土体小应变、地层不均匀分布及土-管线刚度差异等特性,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以管线沉降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不同材质、直径的管线在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形及内力,对不安全的管线提出不同保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选择最优保护方案。研究表明:管线的变形和轴力变化受基坑施工三维时空效应的影响显著,最大变形部位与地形最大变形区域一致;以管线允许转角、最大拉力的安全控制标准值为依据,判断DN1000的混凝土给水管处于不安全状态,最后采用的保护方案为:全长管线四周进行2 m×2 m的注浆加固,同时在主要沉降段的管线两侧打入各两排预制管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