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12篇 |
免费 | 6297篇 |
国内免费 | 33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60篇 |
大气科学 | 2281篇 |
地球物理 | 4477篇 |
地质学 | 8797篇 |
海洋学 | 2663篇 |
天文学 | 456篇 |
综合类 | 1991篇 |
自然地理 | 35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870篇 |
2023年 | 1223篇 |
2022年 | 1359篇 |
2021年 | 1474篇 |
2020年 | 1324篇 |
2019年 | 1386篇 |
2018年 | 1093篇 |
2017年 | 1092篇 |
2016年 | 1142篇 |
2015年 | 1208篇 |
2014年 | 1564篇 |
2013年 | 1270篇 |
2012年 | 1403篇 |
2011年 | 1378篇 |
2010年 | 1331篇 |
2009年 | 1358篇 |
2008年 | 1308篇 |
2007年 | 1105篇 |
2006年 | 1049篇 |
2005年 | 957篇 |
2004年 | 895篇 |
2003年 | 829篇 |
2002年 | 755篇 |
2001年 | 691篇 |
2000年 | 580篇 |
1999年 | 469篇 |
1998年 | 441篇 |
1997年 | 376篇 |
1996年 | 390篇 |
1995年 | 420篇 |
1994年 | 317篇 |
1993年 | 275篇 |
1992年 | 224篇 |
1991年 | 227篇 |
1990年 | 202篇 |
1989年 | 178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10篇 |
1964年 | 21篇 |
1962年 | 6篇 |
1957年 | 10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海表面盐度是研究海洋对全球气候影响以及大洋环流的重要参量之一,而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海表面盐度数据的最有效方法.目前,L波段的SMOS和Aquarius/SAC-D遥感卫星正在用于探测海表面盐度,并根据卫星观测数据和物理机制反演出海表面盐度的产品.但在某些近陆地区域,由于淡水流入及陆地射频(RFI)等因素影响,卫星反演盐度的产品精度较低.文中利用“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的实测数据、SMOS卫星数据,首次针对中国南海海域提出了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计算海表面盐度,并用验证数据集(实测Argo盐度)对模型进行适应性评估.经过计算,模型误差和验证误差分别为0.47 psu和0.45 psu,而相应的SMOS Level 2产品的精度分别为1.90 psu和1.82 psu.此模型为海表面盐度的计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52.
为提高耐压柱壳设计效率,设计了耐压柱壳参数化分析流程。研究了有限元分析所涉及的材料属性、载荷施加、边界条件设置等内容,确定了采用弧长法分析耐压柱壳稳定性。利用Python语言对于ABAQUS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Isight软件实现了ABAQUS的集成,实现了耐压柱壳有限元分析模型的网格自动划分、自动分析计算等。选择样本点进行参数化分析,利用响应面模型对于样本点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具有较高拟合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近似模型,进行了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数化分析流程可实现耐压柱壳的自动分析、近似模型及灵敏度分析,可降低耐压柱壳分析难度,均可提高耐压柱壳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253.
利用现有重力场模型求定CHAMP卫星加速度计修正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AMP卫星加速度计数据的标定是通过确定其尺度因子和偏差参数来完成的.本文基于能量守恒方程,给出利用现有重力场模型标定CHAMP卫星加速度数据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提出相邻历元间差分算法,大大简化了观测方程,同时避免积分常量的计算.该算法既能同时解算尺度因子和偏差参数,也可任意求解其中之一.基于实测的CHAMP卫星加速度数据,利用EGM96模型和最新公布的EIGEN-2模型进行计算与比较,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4.
云南鹤庆—丽江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优质富锰矿产区,已探明储量超过300×10~4t。然而该区的锰资源量前景如何?本文试图运用资源量模型法,将鹤庆矿区作为已知模型区,通过模型区与预测区的特征分析,求出类比系数。最后通过随机抽样模拟,得出各种概率下预测区锰资源量估计值。 相似文献
255.
256.
贝塞尔曲线在虚拟森林景观单树几何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虚拟景观模型的生成,需要对实际景观进行抽象和简化。树几何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构成虚拟森林景观的两大要素。而树几何模型的构建又是林业GIS三维可视化的基础。在树几何建模中,树干及树枝形状的可视化表达具有突出意义。由于实际树种的复杂性,在计算机中建树模型,通常采用基于过程建模的方式,而这将面临用户如何对模型进行交互式控制的问题:参数太少,不足以描述树形态特征,而参数太多,则模型难以生成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进贝塞尔(Bezier)曲线这种基于控制点的自由曲线来描述树木中的树干以及树枝形状,利用对曲线控制点的变动来控制曲线的形状,进而生成形态各异的树形状,对此,我们基于ActiveX技术生成Bezier曲线控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表示多种形状的树干与树枝,具有操作简捷、计算速度快,可视化效果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57.
258.
259.
260.
在由垂直声速梯度建立的地声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沉积物与海水声速比和沉积物压缩波与切变波声速比两个表征沉积物声学特征参数得到更全面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地声模型。在沉积物声波传播FCMCM模型基础上,基于热作用和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两相介质的应力应变分析,建立TFCMCM和DFCFCM模型,运用模型校正表层沉积物声速特征来计算和解释地声模型。根据海底表层沉积物存在低声速和高声速两种类型,结合沉积物沿纵深孔隙度不变和变化两种类型,得到南海海底沉积物的两类四种典型地声模型:低声速孔隙度不变型、低声速孔隙度减小型、高声速不变型和高声速孔隙度减小型。运用这四种典型地声模型的组合解释了卢博提出的南海三种典型声速结构。认知声速结构将为南海声学探测海底、划分海底区域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