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1083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中扬子地区碰撞造山形变作用的3个演化阶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中法双方在中扬子区联合调查,于前人侧重研究碰撞造山形成作用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探讨碰撞造山的形变作用.以其形变组合顺序依次分为挤压逆冲隆升-走滑 逃逸流变-引张伸展反转3个发育阶段为依据,将该区碰撞造山的过程划分为初造山 期、主造山期和后造山期3个发育时期.对每个阶段的应力应变轴的变化、节理断裂的 转化以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就武功山、九岭山和雪峰山的实测资料进行阐述,绘出模式, 并对同构造期形成的岩石测年值作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62.
从随机动力系统角度,在厘米级的岩性变化尺度上,定量分析了鄂东二叠系大隆组顶部和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行为及动力学特征.多种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二叠系大隆组顶部的沉积过程为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弱,岩性变化处于随机状态;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过程为非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渐强,岩性变化处于有序状态.在沉积旋回的跃迁方式上,前者表现为混沌,后者则具有周期特征.两者的沉积过程虽连续,动力学性质却截然不同.故古-中生代之交的这一沉积界线也是一个动力学意义上的突变界线,是地质环境经连续变化达到临界状态后发生突变的一种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63.
西扬子大陆区泥盆系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在泥盆纪盆地演化中,地质事件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盆地沉积类型有台地型和海槽型两种.台地型泥盆系在沉积建造、生物群落、地质事件及沉积矿产等多方面均能与中、下扬子区相对比,故归属南方区扬子型泥盆系;海槽型泥盆系与台地型泥盆系在时空上均紧密衔接,但成矿作用有明显差别.海槽型泥盆系多产出层控型金和多金属矿床,台地型则以沉积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64.
黄家湾矿是近几年在贵州遵义地区寒武系底部新发现的黑色页岩镍钼铂族元素矿床,本文介绍了矿床的基本特征和含矿地层,以及在矿层中鉴别出喷流间歇期形成的水云母黄铁矿层.利用负离子热表面电离质谱对矿石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龄精测,获得541.3±16Ma(2σ)的等时线年龄.黄家湾矿是华南寒武纪黑色页岩多金属成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矿石的PGE和REE测试,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和W-Sn-Mo-Sb地球化学富集区,认为区域黑色页岩由正常沉积作用形成;提出了镍钼铂族元素矿的成矿模式,认为这套矿床的形成是由海底喷流系统从海底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中萃取物质与下伏富Mo-Re-(Cu)岩浆房提供成矿能源和部分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5.
扬子地台北缘前陆逆冲带及其内煤田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6.
扬子地台西缘新生代富碱斑岩中的深源包体及其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新平 《地质科学》1992,(2):183-189
扬子地台西缘的碱性正长斑岩中发现由镁铝榴石聚晶,榴辉岩,榴闪岩,麻粒岩等组成的下地壳包体。推测杨子地台下部存在麻粒岩—榴辉岩高级变质相系的基底地层,它们可能是比早元古代大红山群更老的基底地层,也可能是构造机制造成的高级相转变。广泛分布在杨子地台西缘的喜山期富碱斑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有统一的形成机制,岩浆源区在壳幔边界,深部壳幔物质混染。随着杨子板块向西俯冲,岩浆源区深度加大,其原始岩浆的碱质也随之增加,所以西部的斑岩更偏基富碱。斑岩体的分布西界已到达澜沧江附近,这也可能是扬子板块地壳消失的边界。  相似文献   
67.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沉积物V/(V+Ni)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沉积物V/(V+Ni)特征李双应,金福全(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肥230009)关键词V/(V+Ni)比值,缺氧环境,二叠纪,下扬子地区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的缺氧沉积,近年来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1~3]。这一方面是因...  相似文献   
68.
69.
华北陆块、秦岭地块和扬子陆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河北井陉和湖北宜昌、兴山的39个采样点、392个样品进行的古地磁测试,以及7个采样点、71个样品中的原生剩磁以及笔者前期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三大块体的古地磁极位置、古地磁偏角以及古纬度自寒武纪以来的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古地理复原。研究表明,三块体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寒武纪时,华北陆块、秦岭地块以及扬子陆块自北到南顺序排列于北纬2.9°、南纬5.5°以及南纬17.0°。秦岭地块北侧和南侧分别存在一古洋盆,此时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相距约1400Km左右;三块体向北漂移的过程中伴随着旋转运动;三块体开始拼合的时间为晚二叠纪至早三叠纪之间,华北陆块和秦岭地块完全拼合的时间为早三叠纪至中三叠纪之间,三块体完全拼合的时间为中三叠纪至晚白垩纪之间;晚白垩纪以后,一体化的三块体继续向北漂移,并于第四纪到达现今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70.
晚奥陶世五峰期扬子板块沉积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沉积相分析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扬子板块在晚奥陶世五峰期的沉积模式,认为五峰期扬子板块南部为古陆,东西北为断续分布的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和隆起区所环绕,中部为半封闭的浅水滞流海盆,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扬子扳块中部广泛分布的五峰组形成于陆浅海而非深海小洋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