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5篇
  免费   2547篇
  国内免费   2831篇
测绘学   966篇
大气科学   3451篇
地球物理   2692篇
地质学   6532篇
海洋学   1518篇
天文学   211篇
综合类   1585篇
自然地理   2588篇
  2024年   185篇
  2023年   636篇
  2022年   756篇
  2021年   766篇
  2020年   575篇
  2019年   749篇
  2018年   462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470篇
  2015年   588篇
  2014年   937篇
  2013年   744篇
  2012年   1003篇
  2011年   952篇
  2010年   870篇
  2009年   932篇
  2008年   1119篇
  2007年   837篇
  2006年   678篇
  2005年   671篇
  2004年   554篇
  2003年   526篇
  2002年   527篇
  2001年   576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352篇
  1998年   32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59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962.
963.
在分析了近10年作物生长季温度、无霜冻期、≥0℃和≥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些变化对新疆农业生产可能引起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4.
汪素云  时振梁 《地震学报》1992,14(2):137-143
本文对1980年2月14日新疆叶城 mb=6.0,烈度为Ⅶ度地震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核实.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中源地震,深度为90km,微观震中为36.4N,76.9E;而宏观震中则位于其北约90km 处(37.3N,76.9E).中源地震造成Ⅶ度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尚属首例.文中还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指出了逆断层型的断层活动.结合周围地震地质背景讨论了该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可能关系.本文结果指出,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中,应对某些特殊部位的中源地震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65.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设在极震区的一小孔径临时地震台网的资料分析研究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部分余震的空间分布和综合断层面解.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具有右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活动.发震断层的主要参数是走向213°,倾角50°,滑动角-125°.地震发生在大同盆地东南边界的六棱山断裂附近,是盆地自晚更新世开始沉降以来在这一地区最新发生的一次构造活动.文中还提出了利用余震的空间分布求地震断裂面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6.
汕头市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素娟 《华南地震》1992,12(1):57-63
本文将所论地震事件视为随机事件。按全概率定理分析了地震对场地的地震动影响(A)和超越给定值的概率P:对地震烈度序列进行了极值统计分析,得到汕头市地震平均重现期及其对应的烈度值。  相似文献   
967.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Pnl及SH波理论地震图方法求得了大同-阳高地震前、主、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发震区的地质构造,推断了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及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前、主、余震发生在同一断层上,前、主震发生在浅层,余震发生在深层;发震断层为一具有右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走向201°,倾向NW,浅层倾角75°左右,深层倾角58°左右;前、主震断层运动主要为平移运动,滑动角为—169°,余震断层运动的平移与下滑分量几乎相等,滑动角为—138°。发震区的应力场为北60°东水平向挤压,与华北地区统一应力场一致,深部应力场的P轴俯角较大,体现了发震区局部应力场的特征,并与此区域较大的形变沉降相符合。由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我们还推测这次地震实际上是此区域的应力场沿桑干河断裂带释放能量的结果。此外,文中还讨论了这次地震与一般地堑地震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968.
热液体系氢、氧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振胜  张理刚 《地质学报》1992,66(2):158-169
探讨了热液体系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与水/岩交换同位素分馏的内在关系。有效W/R值是除温度条件外,另一控制蚀变岩石和热液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因素。此外还根据数个矿区成矿热液水和蚀变岩石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变化特征对水/岩交换和W/R值的应用及地质意义展开讨论。最后提出热液体系中大气降水和岩浆热液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演化模式简图。  相似文献   
969.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h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鸣  王培德 《地震学报》1992,14(4):407-415
用设在极震区的一小孔径临时地震台网的资料分析研究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部分余震的空间分布和综合断层面解.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具有右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活动.发震断层的主要参数是走向213,倾角50,滑动角-125.地震发生在大同盆地东南边界的六棱山断裂附近,是盆地自晚更新世开始沉降以来在这一地区最新发生的一次构造活动.文中还提出了利用余震的空间分布求地震断裂面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