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9篇
  免费   1210篇
  国内免费   1596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3299篇
地球物理   885篇
地质学   2086篇
海洋学   609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447篇
自然地理   1095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51.
李楠 《北京测绘》2016,(5):143-14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测图得到迅猛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EPSW电子平板测图系统功能,EPSW电子平板测图系统的基本操作,在数字化测图的应用,并分析了EPSW电子平板测图系统功能、作业过程以及在测图应用方面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52.
为了完善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通过假设从桩体排出的水量等于流入桩体的水量与桩体体积变化之和以及地基扰动区土体水平渗透系数呈线性变化,并考虑上部荷载逐渐施加,推导了考虑桩体体积变化的碎石桩复合地基超静孔压及固结度解析解。当加载时间趋于零时,本文解可退化为瞬时加载情况下的解;当加载时间及桩径同时趋于零时,本文解可进一步退化为Terzaghi一维固结解,这证明了本文解的正确性。通过与已有解的比较,对地基固结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载过程对地基固结度影响显著,加载历时越长,固结越慢;在各种条件下,不考虑桩体固结变形时地基固结始终比考虑桩体变形时快,并且其影响随着加载历时变小、桩径比变小、桩土模量比变小、桩土渗透系数变小而逐渐增大,这说明在实际工程固结计算中不考虑桩体固结变形是偏于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253.
中国大陆现代降水表现出若干长期变化特征,对现代降水趋势性变化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很好了解。结合多种资料分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大陆近几十年降水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初步认识:① 现代降水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全国平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增加或减少的长期变化,但强降水事件频率和降水量出现明显增多,而小雨事件特别是痕量降水事件显著减少。② 再分析资料表明,最近几十年全国水汽净收支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际观测资料显示近地面和对流层中下层空气比湿或大气可降水量出现较明显上升趋势。③ 代用资料序列分析显示,全国大部地区近几十年降水变化仍处于晚近历史时期正常自然波动范围内;近百年观测的降水量序列也表明,黄淮海地区降水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相互叠加作用特点,低频自然气候变异的影响信号有清晰表现。④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全国或东部季风区现代降水变化影响的信号,目前仍难以识别;区域性近地面风速减弱导致的雨量观测系统偏差以及大范围气溶胶浓度增加,可能是东部季风区大多数台站观测到的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和小雨频率显著减少的两个重要原因。⑤ 主要与城市化影响相关的地面观测资料系统偏差,可以部分解释现有分析表明的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和累计降水量增加现象,同时也很可能是城市台站小雨和痕量降水事件频率明显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4.
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的主要科学问题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胡瑞忠  付山岭  肖加飞 《岩石学报》2016,32(11):3239-3251
大面积低温成矿是全球独特的重要成矿事件。华南地区扬子地块西南部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的广大范围,低温矿床广泛发育,包括卡林型金矿床、MVT型Pb-Zn矿床和脉型锑、汞、砷等矿床,构成华南低温成矿域。该成矿域由川滇黔接壤区的Pb-Zn、右江盆地Au-Sb-As-Hg和湘中盆地Sb-Au等三个矿集区组成。其中的矿床主要赋存于沉积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形成于100~250℃的低温条件下。以往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成矿时代、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物质基础和成矿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近年的研究表明,这些矿床可能形成于200~230Ma(印支期)和130~160Ma(燕山期)两个时期,除川滇黔Pb-Zn矿集区由盆地卤水演化成矿外,其余两个矿集区的形成可能均受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深部岩浆活动驱动,尽管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是大气成因地下水。本专题报道了近年来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20篇文章,主要涉及这些低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和成矿动力学背景等。  相似文献   
255.
青岛冷水团的消亡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多年月平均水温资料,分析了青岛冷水团的长消过程,并利用气候态月平均大气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机理。结果表明,青岛冷水团3月出现,4月成型,5月最盛,6月减弱,7月消失;南黄海6-7月间偏南风的增强和温跃层以下反气旋涡的减弱是青岛冷水团消亡的动力机制,而海面净热通量的下传和水平热量的输入则是青岛冷水团消亡的热力机制。  相似文献   
256.
本文利用采集于我国三大油田的五种原油样品开展了长达210天的溢油风化模拟实验,并依据相对偏差和重复性限数学分析法,进行溢油风化过程分析和诊断比值应用效果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10天的风化,溢油鉴定诊断比值发生明显改变;其中来源于萜烷、甾烷和多环芳烃的诊断比值变化率要远低于正构烷烃,可用于中长期风化溢油鉴定。此外,研究发现,在这些有效诊断比值中有4个变化率较小,相对偏差低于5%,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更适合于重度风化溢油鉴定。  相似文献   
257.
危岩崩塌启动机制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高陡危岩崩塌初始失稳过程短暂,难以在现场进行及时观测并获取有效数据,为此引入离心模型试验。以重庆甑子岩陡崖高陡危岩崩塌为原型,对危岩崩塌启动机制展开研究,获取关键数据,定量化验证甑子岩危岩失稳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索危岩崩塌的离心模型试验方法。试验较好地完成了对岩质崩塌初始失稳过程的模拟,当危岩模型底部区域抗压强度为60 kPa时,失稳时刻离心加速度为73g;当抗压强度降至40 kPa时,失稳时刻离心加速度仅为18g;对照组试验证明高陡危岩底部区域强度对其整体稳定性起控制性作用。试验模型中上部岩体的失稳方式与原型具有一定差异,分析认为其原因除试验因素引入外力作用之外,主要是由于模型材料没有考虑原型的节理裂隙与抗拉强度所致,这表明高陡危岩崩塌模式除受底部岩体强度控制外,还与中上部岩体性状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陡危岩压裂溃屈失稳机制提供试验依据与数据支撑,对崩塌灾害机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58.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的历史数据,结合林芝市环境地质特征,对林芝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其致灾概率随着降雨量以指数形式增加。林芝市降雨出现暴雨级别以上的次数少,但致灾概率较大,尤其是雨量在特大暴雨级别时,致灾概率达100%,当前期累积雨量达100 mm以上时,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明显增加。从降雨月份来看,山洪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4~9月份,占比约为96%,其中最高占比在七月达到35%。从空间分布来看,山洪地质灾害总体沿河流分布,主要发生在上游流域。  相似文献   
259.
目前,径向射流孔的长度可达百米,使该技术在矿井防治水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2015年在邢台矿采用该技术对断层的产状进行了探测,对其在断层产状探测、定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在砂质泥岩、铝土岩、本溪组灰岩、奥陶系灰岩中的射流压力、遇阻过程及其他异常状况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径向射流技术在断层产状探测时,适用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断层两盘岩性不同时径向射流探测结果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60.
以陕西省洛南县刘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对其破坏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通过双轴数值试验对滑坡饱和土体进行细观参数标定,并与室内试验中饱和土体宏观力学参数进行对比,经验证该细观参数能应用到滑坡的破坏运动分析中,进而引入颗粒流(PFC2D)程序中平行黏结模型,采用ball-wall建模方法建立滑坡模型,对滑坡不同关键部位颗粒进行位移、速度监测,阐明其破坏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降雨为刘涧滑坡的直接诱发因素,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由坡脚开挖引起的自前缘向后部牵引-孔隙水压力诱发的后部向前缘推移式滑塌。总体特征为上部推移,中部剪切,下部牵引;滑坡滑动最高时速13.4 m/s,最大滑移170 m,滑动阶段持续25 s。利用颗粒流法对滑坡的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