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7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494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981篇
地球物理   866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11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福建省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据1991~2006年地质灾害资料及短时强降水的特征分析,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闽西北的中南部地区、闽中地区及闽南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中心与地质灾害高发区的空间分布较一致,高值区域也分布在闽西北、闽中及闽南南部,最大高值中心出现在闽西北,其空间分布同山地地形和影响天气系统关系密切。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均值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7时雨强最强;短时强降水极值的日变化特征呈双峰型,夜晚20时雨强最强,波峰至波谷的雨强持续时间在6~7小时。从不同持续性短时强降水雨强值来看,1,3 h及6 h触发地质灾害的平均雨强值界为30,50,120 mm。  相似文献   
992.
立体雷达方法在星载测雨雷达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窦贤康  J.Testud 《气象学报》1999,57(3):358-366
星载测雨雷达的应用,必须满足一些主要条件:高的空间分辨率、宽阔的覆盖范围、大的动态降雨测量范围以及精确的点测量等。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满足这些条件的雷达工作在被雨衰减的频率段,因此必须修正由于衰减所导致的误差。立体雷达方法利用雷达从两个不同角度对雨团的观测来进行衰减效应的订正并实现整个观察区域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和比衰减因子场的反演。通过数值实验研究了星载特性的引入造成的不均匀性束内填充效应对立体雷达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气象》2020,46(8):1001-10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张永山 《气象》2003,29(1):62-63
10月,东北大部、华南大部、江南西南部、四川西部、北疆西部等地降水偏多,广东、江西等省局地出现暴雨洪涝;西北大部、黄淮大部降水偏少,山东中南部、河南东北部等地仍有旱情存在;月内,冷空气活动频繁,东北大部、华北北部、青藏高原东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相似文献   
995.
针对云南大理洱源县进行遥感解译、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初步调查,认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是点苍山西南侧NNW向的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正断层发生垂直活动的结果。区域构造与地貌分析揭示,炼铁盆地是沿通甸—巍山断裂带发育的上新世—第四纪伸展断陷盆地,据此认为通甸—巍山断裂现今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NEE向的伸展运动。引发此次地震的主边界正断层全长约40km,至少包含了3条倾向SWW的阶梯状正断层。  相似文献   
996.
下扬子区在地理上横跨苏、浙、皖、鲁、沪四省一市,西北侧以著名的郯庐断裂为界与华北板块相邻,而东南侧则以江山-绍兴断裂(简称江绍断裂)为界与华夏板块相接,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向北东延伸进入南黄海.该区是区域性大断裂发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强地震活跃区,据统计,从1970年至今该区域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并且具有震源浅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7.
《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警报和临近预报系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淑贞  潘新民  杨洪平  范学锋 《气象》2009,35(5):105-111
主要介绍河南省气象台2007年引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警报和临近预报系统>的结构和产品,本地化参数设置和资料传输处理,以及在2007年汛期的业务使用情况.该系统充分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除了可以显示常用产品外,还生成逆风区识别、中气旋识别、暴雨回波识别、飑线识别、风暴识别、强冰雹识别以及1到3小时降水临近预报、回波外推预报和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定量估测降水集成等一系列业务应用产品,在强对流天气监测与预警中具有明显的指导和预警作用,是实际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统计分析了库车、沙雅、新和3县气象站1960~1991年32年来的大降水、冰雹、大风等资料。找出一些有利于预报的气候规律,并着重分析总结了造成重大天气过程的各类影响系统:巴尔喀什湖(以下简称巴湖)低涡(槽)、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中亚大槽、西西伯利亚~巴湖低槽、南北槽汇合型等。  相似文献   
999.
《探矿工程》2005,32(12):64-64
2005年以来,我国成功预报突发性地质灾害483起,成功转移10835人次。尽管台风和强暴雨灾害性天气以及由此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数量均高于往年,但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为近十年来最低。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LAPS的一次局地强冰雹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LAPS资料同化系统分析场及微波辐射计资料等,从热力、动力等方面分析2008年6月3日湖南常德澧县一次局地强冰雹事件,并对强冰雹形成的环境条件和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化了雷达资料的LAPS分析场能揭示该冰雹事件较精细的动力结构,但其刻画的热力参数无明显改善;强风暴出现在强的风垂直切变、位势不稳定和水汽含量较大的湿润环境中,水汽辐合中心位于1 000-925 hPa,冰雹发生区南面存在一倾斜的、强度较大的水汽辐合区域;触发超级单体(冰雹)的主要系统为位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小尺度气旋,高层为反气旋辐散区,主要表现为对流层顶层等熵面上位势涡度向超级单体发生区(对流层中层)的发展,中层主要是干冷的西北气流;LAPS输出的各种物理量场可用来诊断强对流运动发展,尤其对冰雹这类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结构有较强的解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