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7篇 |
免费 | 562篇 |
国内免费 | 4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1981篇 |
地球物理 | 866篇 |
地质学 | 254篇 |
海洋学 | 112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93篇 |
自然地理 | 1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109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147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82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62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131篇 |
2001年 | 90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东经108°线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取震级M≥6的地震、西部取M≥7的地震为强地震.利用有史以来全部地震资料,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系统地研究了相继两次强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目的在于讨论一次强地震发生之后,下一次强地震何时发生.在所有情况下地震间隔数目都随时间间隔值的增大呈明显的趋势性减小.给出了8种情况下的间隔数目统计和相应的模拟函数,以及间隔值的经验概率和相应的函数模拟概率.由此可估计时间间隔为某个值的概率,也可估计时间间隔处于某个区间的概率.反之,对于给定的概率,可估计时间间隔的值或它所处的区间. 相似文献
42.
在Colorado出现的一次伴有冰雹的强降水过程中,科研人员对此过程进行了多参数雷达观测,并应用S波段差分相位率K(DP)、反射率因子ZH及X波段衰减率A(H3)对雨强R及整个过程的降水积累量做了估算。结果发现,两者(即R~K(DP)关系式和R~A(H3)关系式)的估算结果与地面雨量计的测量结果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降水积累量的误差小于10%。在关系式R~Z中,只有取ZH小于55dBZ时,才会获得类似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使用K(DP)对伴有冰雹的强降水过程的雨强R进行估算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43.
对奎玛流域一次冰雹天气的分析表明,在巴尔喀什湖低槽加强东移的环流背景下,低层水汽辐合、抬升启动和层结不稳定有利于该地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形成、发展是产生这次冰雹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45.
江西两种典型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选取江西12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从7个方面对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2种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冰雹、雷雨大风天气45~55 dBz强回波平均高度为12.6 km,≥-25℃等温层的高度,比短时强降水天气高5.7 km。弱回波区或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持续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中气旋、下湿上干和强风垂直切变等,都是冰雹、雷雨大风天气的典型特征;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上“S”形暖平流及表现强低空急流的“牛眼”、深厚的湿度层等,则是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6.
47.
浙中一次强对流天气动力热力场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闪电及多普勒雷达天气资料,对2013年5月29日浙中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触发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在热力不稳定能量增长储存条件下,冷空气、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是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触发机制,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还具有组织作用;沿等熵面移动的较大位涡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和发展;初夏0 ℃层高度偏高,但在满足强烈位势不稳定、中等风垂直切变以及低层充足水汽条件下仍可以导致局地小冰雹的产生;地面大风过程是低空暖湿气流入流在快要进入上升气流区时受到上升气流区的抽吸作用而加速导致生成的;多个回波强核被中气旋组织在一起,形成超级单体风暴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 相似文献
48.
利用风云2E、2G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探空、自动站、micaps资料对2018年6月26日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后有两条飑线对黑龙江西南部地区造成影响,降水区位于高空急流左侧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高空气旋性切变使上升运动增强,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中层切变及地面辐合系统,为强对流发生提供动力抬升条件;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较大的CAPE值、强垂直风切变及适宜的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发生;飑线成熟阶段有中层径向辐合、"逆风区"出现,大于50 dBz的强回波延伸到-20℃层以上,有三体散射及旁瓣回波,回波顶高超过12 km,具有大冰雹发生的条件;shear指数激增和VIL大值区有冰雹出现;发生冰雹的区域与TBB梯度大值区一致。 相似文献
50.
1994年7月17日04时至05时左右,产生在成都市新都县及青白江区的大风、冰雹雷达回波特征图为依据,分析得出:这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冰雹云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