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利用台湾报道的WSBV的PCR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1400bp左右的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DNA片段,与预计的产物长度吻合。该引物对经初步离心处理的病虾组织也能扩增出特异性DNA条带,而对正常虾组织DNA、昆虫杆状病毒(AcMNPV)DNA进行扩增,均获得阴性结果。说明该引物的特异性较高,对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实验结果同时说明WSBV与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有同源序列存在,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用该引物进行的PCR扩增为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与其他相关病毒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的重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对虾素是从中国对虾血细胞中克隆得到的一种抗菌肽。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对虾素(CHP)的功能并为制备特异性抗体作准备,采用大肠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的方法,进行了对虾素原核表达的研究。根据从中国对虾血细胞中克隆得到的对虾素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中国对虾素成熟肽基因(CHP),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在E.coli BL21表达融合蛋白GST-CHP.结果表明,不同表达菌株的融合蛋白表达量为30%—34%,同一菌株在诱导5h后能达到最高表达量。利用GST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用凝血酶裂解以得到CHP,其分子量约为5.6kDa,N-端测序结果与期望的成熟对虾肽序列一致。用液体生长抑制方法检测活性,表明重组GST-CHP蛋白及CHP均表现出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杂交种子与父母本的亲缘关系,用20条随机引物和21条ISSR引物在供试的一组三系杂交水稻F1、父母本及对照进行扩增。2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78个条带,其中28条为多态性条带;2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0条。将这些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F1与父、母亲缘关系较近归为一类,随后它们才与对照归为一类。结果表明RAPD和ISSR引物的PCR扩增均能有效地鉴定三系杂交水稻的杂种F1与组合中父、母本的遗传关系。与RAPD相比ISSR引物在三系杂交水稻及其父母本的鉴定中具有稳定性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大头鳕和半滑舌鳎是我国重要的两种经济鱼类,本论文以大头鳕和半滑舌鳎基因组DNA为模板,对RAPD分析中的DNA模板浓度进行了优化,确定最适浓度。并分别筛选出20条和18条扩增结果稳定性好、多态性强的随机引物用于大头鳕以及半滑舌鳎的RAPD遗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海藻共附生细菌密切参与宿主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等重要过程,浒苔(Ulva prolifera)是构成黄海绿潮的唯一优势种,对其共附生细菌开展群落结构分析,有望为成灾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由于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同时具备原核特征和高拷贝数,会严重干扰共附生细菌基于16S rDNA的序列扩增。高等植物中开发了通用引物799F,利用其3′末端与植物同源区的非配对双碱基,可实现对细菌来源序列的特异性扩增。本文针对多个浒苔群体样本,首次评价了引物799F在藻类中的适用性,发现799F的3′末端与浒苔叶绿体同源区仅存在非配对单碱基,其扩增仍会受到浒苔叶绿体严重干扰。在引物799F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引物800F,与通用反向引物1492R配对扩增细菌16S rDNA中具高分辨率的V5-V9可变区,配合使用具热启动功能、同时不具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可基本完全避免浒苔叶绿体来源序列的扩增,并阐明了方法的原理。优化的引物扩增方案可用于浒苔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微卫星技术路线的发展及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关于其技术路线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海洋生物应用中的进展情况对此进行了阐述。微卫星技术路线主要涉及4个方面:微卫星位点的开发、引物设计与合成、结果检测和数据分析。在这4个方面,微卫星技术正朝着结果分析更精确和自动化分析等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性腺发育及分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引物退火控制技术克隆到了共8个精巢、卵巢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个为已知基因,分别为凝血酶敏感蛋白基因、皮质棒蛋白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和泛素缀合酶基因;4个为未知基因,分别命名为MjACP3-T、MjACP4一T、MjACPl5一T和MjACP4一O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了4个未知基因在性腺发育过程的表达谱,结果表明:MjACP3一T、MjACP4.T和MjACPl5,T基因在日本囊对虾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且在各个时期精巢的表达量均高于卵巢,说明这3个基因可能在精巢的发育中起到某些重要作用.卵巢MjACP4一O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较大,第5期卵巢的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为1.38),而其他各个阶段的变化较大,在第4期卵巢的相对表达量最低(为0.03).在精巢中,MjACP4一O基因的表达量随着精巢逐渐发育成熟呈下降趋势.定量PCR结果与引物退火控制技术的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引物退火控制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的技术.采用该技术所克隆到的8个精巢、卵巢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了解日本囊对虾性腺发育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从GenBank上选取40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微卫星引物,分别在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83系)、红色奥利亚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02系)和尼罗罗非鱼的基因组上进行扩增。40对引物中有37对(92.5%)可进行有效扩增,32对引物(80%)可检测到个体间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其中引物UNH168与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相关,在雌性个体中可扩增出二条大小不同的特异带(分别为135和171 bp),在雄性个体中则只有一条(171 bp)。将特异条带回收、克隆并测序,结果显示雌雄个体中171 bp条带的序列完全相同,包括103bp的侧翼序列和34个CA重复,在雌性个体中获得的135 bp条带则只有16个CA重复。引物UNH846、UNH860和UNH995可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UNH890可鉴别出红色奥利亚罗非鱼。可见,大部分的尼罗罗非鱼微卫星位点存在于奥利亚罗非鱼中。  相似文献   
19.
20.
副溶血弧菌感染12h和24h杂色鲍肝脏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汛与抗旱》2004,11(3):190-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