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天然矿物材料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底泥掩蔽技术,选取天然红土,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及石灰粉作为掩蔽覆盖物,对滇池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现场修复实验。结果表明:用天然矿物材料减小底泥内源营养盐负荷的释放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良好;红土是有效的底泥覆盖材料,添加粉煤灰和石灰粉有助于消减底泥中TP、TN的释放量,还可提高对藻类等浮游植物繁殖的营养基础和对藻、藻细胞及其胚胎上浮生长的控制效率,最终达到除藻的目的,为滇池及类似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2.
浙江东钱湖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钱湖底泥做了全面调查,测定了底泥粒度组成、有机质、TN、TP及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底泥沉积特性及污染物分布特征,分别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和相对背景值法对重金属污染风险和有机污染及营养盐污染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钱湖底泥组成以细颗粒为主,重金属含量除镉污染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外,其余均处于较低水平,湖区底泥中有机污染和氮污染问题非常突出.为有效治理东钱湖内源污染,有必要开展包括生态疏浚在内的内源污染治理措施.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东钱湖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太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太湖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采用Lars Hǎ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呈现一定的区域特征,太湖湖岸区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湖心区,从富集系数来看,Pb的富集程度最高,其次是Zn、Cu、As、Cr、Hg、Cd。太湖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显示,除无锡片区犊山口Hg的污染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外,其他各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都相对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Hg〉Cd〉Pb〉As〉Cu〉Zn〉Cr.  相似文献   
44.
渭河渭南段重金属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河是关中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流,对关中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渭河下游渭南段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个监测点采集河流底泥及河滩耕地土壤样品24件,用便携式土壤重金属测量仪(ALPHA-4000)对河流底泥及河滩耕地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检测。应用地积累指数法(lgeo)对河流底泥重金属含量进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并对河滩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物平均浓度指数中,As的平均浓度指数为1.638,属于严重超标,Sr、Pb的平均浓度指数分别为0.184、0.016,属于轻度超标,同时重金属Sr、As在河滩耕地土壤中的含量均超出了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沋河入渭口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单因子含量最高,污染最为严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5.
通过采集太湖西北部闾江口、八房港、月亮湾和竺山湾疏浚区与未疏浚对照区8个样点共32根沉积物柱状样于室内进行内源负荷模拟研究和沉积物基本性质分析发现,除闾江口疏浚区沉积物总磷和可交换态磷含量高于未疏浚区外,其余指标如烧失量、总氮、可交换态氮等均表现为未疏浚区沉积物高于疏浚区沉积物的特征,说明疏浚区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组.八房港、月亮湾以及竺山湾疏浚区沉积物铵态氮、正磷酸盐的潜在释放速率均比相应未疏浚对照区沉积物低,疏浚区沉积物铵态氮的潜在释放速率分别是未疏浚区的65.3%、88.8%和21.9%,正磷酸盐的潜在释放速率分别是未疏浚区的-26.6%、11.3%和50.2%.而闾江口疏浚区沉积物铵态氮和正磷酸盐的潜在释放速率却远高于未疏浚区(疏浚区分别为未疏浚区的2.6倍和6.4倍),这可能与闾江口水体呈现弱还原环境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另外也可能与闾江口沉积物污染物的赋存深度和疏浚工程的疏浚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46.
水动力条件下太湖透明度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太湖实测资料分析得到了太湖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之间呈现明显的反比关系, 归纳总结了以往研究成果中建立的太湖透明度与悬浮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说明可以通过模拟太湖悬浮物来反映太湖透明度的变化规律. 实测资料表明, 不同水深处的悬浮物浓度与风速的变化趋势大致相近, 风速越大, 悬浮物浓度越大. 太湖波浪、湖流与悬浮物浓度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悬浮物浓度随着波浪和湖流的增大而增大, 但波浪是影响底泥再悬浮的主要因素, 流速次之. 建立了太湖湖流、波浪和悬浮物耦合的数学模型, 在悬浮物模型中考虑了波浪和湖流的综合影响. 并将床面层附近底泥的起悬量和沉降量分开处理, 考虑了近底水流中湍流脉动的随机特性, 引入了底泥起悬条件. 模型清楚地反映出了悬浮物中的底泥颗粒与床面层内运动底泥及床面活动底泥发生相互交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模拟结果表明太湖悬浮物沿岸区域受湖流的影响较大, 湖心区域受波浪影响较大. 利用该模型, 模拟了太湖悬浮物和透明度的变化规律, 模拟结果被实测值较好验证, 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基本合理的, 可用来进行太湖透明度的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47.
城市生活垃圾中重金属Cd污染修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为了确定最佳Cd污染修复技术,探究了多种镉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适用性。以华东地区城市河道疏浚底泥堆土修复工程为例,对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修复工艺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拟选定土壤稳定化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三种修复工艺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实验结果表明,稳定化修复技术可以使土壤中镉的浸出率从33.3%降低到14.3%,能有效降低其在环境中的生物毒性,但镉的总量并不会降低;采用柠檬酸和草酸的土壤淋洗技术,能够使镉的去除率达到90.1%和92.4%;相比而言,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更为突出的高效性、易操作和二次污染少的特点,但修复周期较长。从技术、经济、环境安全等多方面出发,分别对三种修复工艺进行了分析讨论,综合考虑了研究场地的现状和未来规划,最终确定土壤淋洗技术为治理河道底泥堆土镉污染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8.
黄河三角洲外来入侵物种米草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三角洲2个米草分布区及2个非米草分布区底泥中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米草(S. anglica)分布区底泥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总数显著多于非米草分布区,米草的分布促进了底泥中微生物量的增加;互花米草(S. alterniflora)分布区的细菌、真菌总数多于大米草分布区,而其它微生物量则少于大米草分布区.  相似文献   
49.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由双齿围沙蚕和马尾藻组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养殖底泥上覆水氮、磷含量的影响.处理组1、2分别在系统(底泥1.5kg、海水6L和马尾藻10g)中投放4条和6条沙蚕.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上覆水氮、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实验第1周上覆水的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无机氮含量明显增大,而且沙蚕密度越高,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越高.2个月后,上覆水氨氮浓度大幅下降,而硝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大幅上升;同时,上层马尾藻吸收营养盐而增重,3组藻体湿重分别增重37%、58%和101%.依据实验结果认为,投放6条沙蚕组合10g马尾藻形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底泥环境改善和养殖效益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0.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通过对南四湖表层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分析,揭示出南四湖不同湖区重金属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地质积累指数(Igeo)两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表层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上级湖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以汞为主,并依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将南四湖上级湖分为三个生态风险功能区: 昭阳湖轻污染区;独山湖中等污染区和南阳湖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